此前给老朱写信,就是杨荣代笔。</p>
毕竟,朱允熥的毛笔字写得太差,而且笔迹一眼就会被老朱认出来。</p>
既然老朱没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而是用普通人的身份给《科学》期刊投稿,那朱允熥当然也用“编辑”身份和他通信了。</p>
老朱还在赌着气呢,以孙子的名义写信,肯定就不会回信了。</p>
因为代笔的缘故,杨荣也第一次接触到了经济学的知识。</p>
顿时只觉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p>
在此前的书籍里面,从不曾见过这方面的记载。</p>
但听太孙殿下讲来,又极为在理,于治理国家,大有裨益。</p>
有了开头,朱允熥也开脆趁得闲的时候,给杨荣讲各种经济学知识。</p>
倒不是单纯为了培养他,而是朱允熥前世并非专业的经济学专业出身,那个时代信息发达,他又爱好兴趣广泛,便利用网络,零零散散听了一些在线课程,学了点经济学知识。</p>
不够专业,所以不成体系。</p>
此时正好通过讲述,来唤醒从前的回忆,理清思路。</p>
这也是后世著名的“费曼学习法”,非常有效。</p>
记录整理后,还可以通过与人交流查漏补缺,将从前的知识加以完善。</p>
有杨荣记录,又省了自己亲自动手写的麻烦。</p>
讲了一阵之后,朱允熥伸了一个懒腰,道:“今日便先说到这里吧。”</p>
“你得空的时候,将本宫讲的内容好好归纳整理一下。”</p>
杨荣连忙站起身来,躬身行礼道:“是!”</p>
朱允熥挥了挥手,杨荣便退了下去。</p>
十七岁时,他被选入府学读书,而今也不过二十岁。</p>
本来也没机会这么快来国子监读书。</p>
去年冬天,太孙殿下在国子监讲科学,轰动天下,自那之后,各级府学,州学,县学,都刮起了科学之风。</p>
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改革,更是促使不少学子干脆离开了国子监。</p>
与此同时,因为朝廷国库充盈,教育拨款充足,国子监招收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p>
要招更多的学员,自然会从下面补充。</p>
就这样,杨荣得以提前几年进入国子监。</p>
时代的一粒灰,压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p>
但反过来说,时代的大风吹起时,同样也会将很多人送上天空。</p>
让他们的命运轨迹,从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p>
朱允熥的一次讲课,大明刮起了新的大风,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p>
不知有多少人站在了风口上,借风上青云。</p>
又不知有多少人被时代无情抛下。</p>
杨荣没有想到的是,刚入国子监没多久,就会被夏原吉赏识。</p>
更没有想到,遭到举荐后,太孙殿下竟然会将自己留在身边。</p>
在太孙殿下这里听到的东西,学到的知识,完全颠覆了杨荣自小到大的认知。</p>
从前在《大明日报》上看到太孙殿下的种种事迹,虽对此等天才人物有几分敬佩向往,却又觉得报纸所言不能尽信。</p>
杨荣深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清楚日报上所记所载,多有美化之处。</p>
如今真正到了太孙殿下身旁听命办事,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大错特错了。</p>
《大明日报》的宣传,确实不能尽信。</p>
因为报纸上仅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虽然将太孙殿下在某些方面吹得神乎其神,却说得并不详尽。</p>
太孙殿下的知识之广博,所见之高瞻,远不是区区报纸记载所能言尽的。</p>
自己虽自幼读书,但在太孙殿下面前,却宛如毫无见识的稚子。</p>
故而,杨荣再不轻易发表任何见解,只是将太孙殿下所说的话,都牢牢记在心头,时常反复琢磨,疯狂汲取着知识。</p>
……</p>
朱允熥望向杨荣远处的背影,轻轻点头。</p>
不愧是历史上能走到辅臣之位的人物,年龄比杨士奇还小了好几岁,不过才二十岁的年轻人,便有如此沉稳的性子,委实难得。</p>
更重要的是,人非常聪明。</p>
他讲经济学其实讲得残缺不全,有些知识甚至是似是而非。</p>
若是换一个普通人,多半会听得云里雾里,甚至是不知所云。</p>
但杨荣却能举一反三,从他的每一句话里揣磨出很多有用的知识。</p>
有些错误之处,也能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自己修正。</p>
这就是真正的天才了!</p>
朱允熥心中想着,很快将心神收回,拿起桌面上放着的《每日简报》又看了看,目光不由得微微眯了起来。</p>
各地粮仓的兴建,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p>
进度最快的,当然是金陵城,毕竟,制造局就在这里。</p>
其他的如苏州,扬州,嘉兴,松江等繁华之地,建设得也一点都不慢。</p>
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就大明最重要的粮食产地。</p>
粮仓建好了,接下来,收天下粮食的重头戏,就该登场了。</p>
……</p>
“大明粮食署正式成立,从即日起,全国各地粮仓,皆由粮食署直管。”</p>
金陵城的一间茶坊内,一名青衫男子正一边喝茶,一边拿着《大明日报》翻阅。</p>
此时的茶坊,人声鼎沸,生意兴隆。</p>
“你们说,这朝廷成立大明粮食署是什么意思啊?”青衫男子问旁边的人。</p>
“你没看那报纸上面说吗?朝廷要给各地的官府减轻工作任务,以后这存储粮食的任务,便由粮食署直属管理。”</p>
“和大明银行一样,各粮仓的仓吏皆由粮食署直接委派,与地方官府衙门再无瓜葛。”</p>
有人拍桌道:“好啊,由粮食署直辖好。”</p>
“以前那些地方官吏,打着‘雀鼠耗’的名义,可没有少从中捞取油水。”</p>
“而今,他们再也捞不到钱财了。”</p>
老朱虽然铁腕反腐,杀了许多贪官污吏,但一直没有收到他所想要的结果。</p>
就是因为许多事情,到了执行层面,不得不留下很大的权力空间。</p>
比如说,粮仓的‘雀鼠耗’,便是其中之一。</p>
‘雀鼠耗’的实际损失有多大,朝廷是很难精确计算的,这给管粮仓的官吏留了操作空间。</p>
这个空间越大,官吏便越能上下其手,钻空子捞好处。</p>
反过来,权力空间越小,官吏越无法捞油水。</p>
但很多事情,也会变得死板,无法变通处理。</p>
这正如矛和盾,有利必有弊。</p>
通讯条件决定了这个时代很多事情,不可能上报给上级再决定处理,必须要赋予下面自行处置的权力。</p>
而这个“权力空间”,也就是腐败寻租空间。</p>
封建王朝贪腐一直严重,这亦是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p>
通讯条件制约了国家的管理。</p>
后世通讯发达,一个电话便能直通,尚且普遍存在着“县官不如县管”的情况。</p>
而对这个时代来说,“天高皇帝远”,这是非常现实的事情。</p>
当然,还有很多制度建设的问题。</p>
“那也不见得吧,难道粮食署的官吏,就不贪了吗?”有人反驳道。</p>
“这还真不一样。”有人解释道:“咱听说粮食署由杨士奇杨大人暂行代管,此人正是之前主管大明银行之人,乃太孙殿下亲手提拨,极为了得。”</p>
“大明银行自成立至今,你们可听说过,有像地方官吏那般贪污腐败频发吗?”</p>
“据我所知,大明银行有专门的巡视人员,会不断进行巡查,所有账目皆会进行再三审计,查得那叫一个严格。”</p>
“想从中捞点什么,很快就会被审计查出,那可就完蛋了。”</p>
“估计粮食署也会如此。”</p>
“没有了地方官府衙门的牵制,审计查核,内部处理,都会十分严格,不会有任何束手束脚之处,贪腐之事,自然会大减。”</p>
旁边另一人补充道:“不止如此,眼下朝廷正在大量兴建新粮仓。”</p>
“这些新粮仓,可不是原来的土仓,都是用水泥建筑而成,据说很多地方还用了钢筋加固。”</p>
“防潮防水,通风干燥,且防范极严,老鼠根本就进不去。”</p>
“据说,以后粮仓便再也没有什么‘雀鼠耗’了。”</p>
“存进去多少粮食,一点都不许少。”</p>
“那些粮官,想要捞油水,也没有地方可以捞了。”</p>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热火朝天的讨论着。</p>
“此事我也听说了,我一个兄弟,还亲自参与了新粮仓的建设。”</p>
“与原来的老粮仓相比,新粮仓那才真叫规模庞大啊。”</p>
“而且,这次朝廷要在全国各地建三千座的新粮仓。”</p>
“加在一起,能储藏的粮食,得有原来的几十倍啦。”</p>
“恐怕将天底下所有的粮食,都装进这些新粮仓里面,也装不满所有的粮仓。”</p>
立即有人好奇道:“那朝廷建这么多新粮仓干嘛呢?”</p>
话音刚落,此时茶坊外面有人进来,他亦是茶坊的熟客,与经常在里面喝茶的许多人都相识。</p>
那人一进来,便笑道:“大伙儿都在啊,你们都听说了吗?如今咱大明有桩稀奇事了,今日大明粮食署正式成立,据说,粮食署还特意设了一个‘粮食银行’,以后大家伙不仅可以向银行存钱,还能向粮食署存粮食呢,你们说这事稀不稀奇?”</p>
……</p>
PS:两章合一起发了,这段时间有点忙,更新有时多有时少,但事情快结束了,过两天应该能每天万字更新爆发了(该说明为免费字数)。</p>
(/70218/70218672/14970722.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