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之后,农忙时节过去。</p>
与很多人现代幻想中并不一样。</p>
古代的农民,虽然生活很苦很累,但工作的时间,却反而没有后世现代牛马的工作时间长。</p>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p>
第一是这个时代的农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p>
对底层农民来说,晚上加班是不可能的。</p>
因为照明是很贵的。</p>
没有光亮,想加班工作也加不了的。</p>
晚上必须得睡觉休息。</p>
夏天还好,因为日照时间很长。</p>
冬天昼短夜长,休息睡觉的时间足足的。</p>
其次是,与工业社会的生产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进行不一样,干农活是有季节性的。</p>
也就是从农作物播种到收获这几个月,才是生产季节。</p>
特别是播种期间和收获时节,忙得热火朝天,累得只想趴下。</p>
但过了收获季,马上就能闲下来。</p>
很简单,因为你想干活也没有活干了。</p>
地里都不长庄稼了,你干什么活呢?</p>
想干也没得干!</p>
正因为如此,古代农民的生活虽然苦,但实际工作时长却是远远也比不上后世996,甚至007的牛马们的。</p>
不过嘛,知道农民农闲没活干了,朝廷就得想法照顾照顾他们。</p>
征发大量的农民去服徭役,继续干活!</p>
徭役的作用有二。</p>
一是国家进行工程建设,比如修路,修宫殿,修城墙,修堤坝,挖运河等等。</p>
这里面耗费劳力最多的是修宫殿和城墙。</p>
比如说长城可不仅仅秦朝修建起来的。</p>
后世历朝历代一直在修。</p>
其规模并不弱于秦长城,只是工期没有秦朝时那么赶,花费的时间更长罢了。</p>
宫殿就更不用说了。</p>
可不仅仅只有皇宫。</p>
还有很多皇家花园,行宫。</p>
经常会建新的。</p>
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当然要征发数不清的劳力才能修筑完成。</p>
相比之下,与后世人想像不一样的是,修路在古代通常并不算多大的工程。</p>
至于修堤坝和运河,这得视不同的年份而定。</p>
某年黄河溃堤了,重修大堤自然就成了那一年大工程。</p>
但正常年份,河堤只需稍加修缮,工程量也不大。</p>
甚至是根本不修。</p>
运河亦是如此。</p>
正常年份修缮维护只是小打小闹,遇上大修或重挖的时候,才会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p>
总体上来说,工程建设的规模从投入的资金多少可以比较出来,朝廷投钱最多的永远是修城墙,其次是修宫殿。</p>
其他的都比不上。</p>
从统治的角度上说,修城墙是为了防范外敌入侵或者内部敌人(境内的城池),巩固统治。</p>
而修宫殿则是为了让统治者好好享受。</p>
这两项是绝对刚需。</p>
与此相比,老百姓的民生需求,则要为这两项刚需让步。</p>
总不至于给老百姓修建能遮风蔽雨的房子,比给自己建宫殿还重要吧?</p>
对统治者来说,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p>
征发百姓服徭役的第二个作用是,不让农民在农闲的时代,完全闲下来。</p>
一大群人整天无所事事,就会整日里想七想八,琢磨这琢磨那,弄不好得想出一些不好的东西,然后造个反玩玩?</p>
不让他们闲下来,他们便没时间去想太多,更没时间去闲聊交流,拉帮结派,组织人马……</p>
他们造反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统治也就安稳了。</p>
基于这两点,让百姓服徭役的作用是巨大的。</p>
不过,今天与往年不一样。</p>
今年朝廷并没有征发一个民工去修宫殿。</p>
虽然宫殿确实也有部分在重建,修缮。</p>
老朱离开后,皇宫里的窗户,在朱允熥的命令下,都换上了玻璃窗。</p>
许多房间的地面上,也用水泥重新做了防潮,再在上面铺上皇宫专用的地砖。</p>
金陵城的宫殿原是填湖而建,地势较低。</p>
一到阴雨天气,地面便潮湿无比。</p>
这个问题十分严重,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程度。</p>
但宫殿修缮,都是朱允熥拨付了银子,雇佣民工进行的,而非征发的徭役。</p>
当初老朱刚登基称帝不久,对家乡怀念不已,下旨营建凤阳中都,准备将来迁都凤阳。</p>
为此征发了几十万民工。</p>
结果是修建宫殿的民工和工匠对无偿服役十分怨恨。</p>
竟在宫殿中埋下了咒符、泥人和木人等物品,以诅咒宫殿的居住者。</p>
即所谓的厌胜之术。</p>
老朱勃然大怒,一度扬言说要将修筑凤阳中都的几十万民工全部处死。</p>
后来经工部尚书薛祥再三劝谏,才放过那些工匠,却还是处死了一千余人。</p>
这件事也促使老朱最终放弃了迁都凤阳的计划。</p>
当然,放弃迁都凤阳的原因不止于此,此事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p>
无论如何,这都是前车之鉴。</p>
虽然朱允熥并不信什么厌胜之术。</p>
可若真有人偷偷这样做,心理上还是难免会犯恶心。</p>
毕竟是自己日后要居住的地方,不如付工匠们工钱,给他们很好的待遇,让他们开开心心的干活,不闹出什么事端。</p>
何况,此次宫殿修缮所投入的资金并不多。</p>
对如今财政充盈的大明朝廷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p>
至于城墙建设,朱允熥已下达了命令,草原已经被大明征服,后世从此永不筑长城。</p>
各地的城墙也一律不得再建。</p>
时代已经变了。</p>
再修建城墙,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严重阻塞交通。</p>
至于说纯粹的观赏,那眼下大明的城墙真的太多太多了。</p>
今年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工程,主要是三项。</p>
首先是修路肯定是继续的。</p>
这是极为关键的基础工程。</p>
在《大明日报》的宣传下,各地百姓对于自己家乡修建水泥路的热情很高。</p>
这是对他们都有好处的事,百姓们自然很乐意。</p>
其次则是堤防和水库的建设。</p>
历朝历代,对河堤的建设都还是比较重视的。</p>
正常而言,每到冬季都会修缮河堤。</p>
相比之下,水库的建设则很少会进行。</p>
历史上,大规模的水库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p>
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修建的水库寥寥无几。</p>
与江河两岸必须建堤坝不一样,在许多地方,水库并没有非建不可的理由,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洪水的下泄。</p>
兴建水库存在不小的风险,稍有不慎,水库渗水漏水,便有可能造成溃堤,那便不是造福百姓,而是祸害百姓了。</p>
不过,世界上的事,都是有利有弊。</p>
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做。</p>
如今有了水泥,大明制造局炼铁炼钢的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冶炼规模更是扩张了几十倍,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大量兴建水库的时机,已然成熟。</p>
今年冬修,水库建设也就成了重点。</p>
第三项大工程,则是朱允熥亲自制定的三千座大型粮仓建设计划。</p>
为此,他特意与大明制造局的工人,会同科学院的研究者一起,绘制了标准粮仓建设图纸,并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标准和施工方案。</p>
要求各地官府,迅速按照方案兴建粮仓。</p>
各级官员签订军令状,逾期未完成工者,斩!</p>
验收质量不达标者,亦斩!</p>
如火如荼的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p>
东宫,院子里。</p>
朱允熥正坐在新建的亭子里,一边悠闲的吃着点心零食,一边讲述着经济学的常识,原理,以及自己对大明经济和眼下状况的看法。</p>
旁边的书桌上,一名二十岁左右的男子正认真听着,不时挥笔记录。</p>
他叫杨荣,不久前,夏原吉受邀回国子监讲学,讲完后,让听课的学子们都写文章阐述己见,一眼便看中了杨荣写的文章,认为此人虽然年轻,却颇有见识。</p>
正值朝廷用人之际,夏原吉便将他推荐给了太孙殿下。</p>
朱允熥翻了下此人的履历,发现他多半便是后世历史上有名的“三杨”之一,与杨士奇齐名的杨荣。</p>
于是将他带在了身边,加以培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