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枢密院后五军都督府如何安排,一直是让朱由检头疼的大事。</p>
这个机构虽然已经腐朽、权力也早就被文官夺取,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文官的制衡。</p>
更别说京城的勋贵,大多在里面任职。</p>
朱由检为了不让勋贵离心,就要慎重对待。</p>
之前成立枢密院时,张维贤等人就多方活动,争取能够保住五军都督府。</p>
朱由检出于安置有功将领的考虑,保留了这个机构,以便把满桂等立下大功的边军将领,方便调到朝廷任职。</p>
同时,因为五军都督府里多有勋贵任职,发出的声音比较大。他打算让五军都督府作为世官和军官的俱乐部,代武将发出声音。</p>
这个任务应该说完成得还可以,一些卫所出身的士子成立的《卫报》,如今就得到了五军都督府的支持。</p>
大明的军事类报刊中,此报当属第一。在所有报纸中也仅在四大报之后,有“第五大报”的称谓——</p>
当然,所谓的“第五大报”有几个,那就不需要细说了。</p>
如今《卫报》在勋贵和武官的支持下,雄心勃勃地想成为四大报之一。</p>
他们打算学习《明报》,用上市筹集资金。</p>
这种现象,是朱由检乐于见到的,所以他打算加强五军都督府,让他们拥有一点实际权力。</p>
不过文官对此,那就不愿意见到了。</p>
因为皇帝不仅要让五军都督府领兵,还透露出让他们执掌都司卫所之意。</p>
否则五军营的士兵从哪里来?各地卫所谁愿意把精兵调过来?</p>
兵部左侍郎秦士文道:</p>
“陛下,兵役动员事务,属于兵部的兵役司。”</p>
“从地方征调士兵,应该由兵部负责。”</p>
右侍郎熊明遇也说道:</p>
“城外顺天府各地的兵役动员事务,已经划归兵备道和守备区的护军负责。”</p>
“沿海各地的海防区,也在设立护军。”</p>
“陛下让五军都督府从各地征调士兵赴京,难道要废除此制,重新回归旧制让五军都督府掌管都司卫所?”</p>
五军都督府的勋贵倒是这样想过,但是被文官磋磨了几百年的他们,实在没勇气说出这番话。</p>
否则之前在把卫所军政事务分给护军时,他们就会反对了。</p>
如今木已成舟,他们更争夺不回来。</p>
朱由检扫了这些勋贵一眼,就知道他们根本不可能扶起来。</p>
对他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推行军制改革,而不是帮勋贵和武将争夺权力。</p>
所以他明确道:</p>
“军政事务归兵部,这是之前就定下的,今后也不会改。”</p>
“秦侍郎和熊侍郎坚持朕制定的原则,应该嘉奖鼓励。”</p>
口头表扬了两人一番,朱由检又说道:</p>
“但是除了军政事务之外,其他的卫所的事情,还是要由五军都督府参与。”</p>
“例如世袭军官和世袭军士的袭替、优养、审判等事,都应有五军都督府派人参与,防止他们受到不公待遇。”</p>
“三大营的武将出自五军都督府,更可以说是惯例。”</p>
“兵部要按要求为五军营征兵,枢密院下达调令调过来。”</p>
这个流程确定,五军都督府的勋贵心中一阵哀叹,知道五府拥有的权力,仍是以前那些。</p>
枢密院和兵部则是满意,因为他们争取的权力,被皇帝再次从流程上定下来。</p>
至于五军都督府的将领执掌五军营,他们考虑之后,也并没有多言。</p>
因为诚如皇帝所说,三大营武将出自五军都督府是惯例。</p>
更何况用五军都督府的将领不代表就要用勋贵,像是皇帝从甘肃调来的杨嘉谟,不就以都督佥事身份,担任神机营总兵。</p>
不过即使如此,京营护军使李邦华仍争取道:</p>
“五军营分设的五营,同样要派护军都尉掌管军政。”</p>
“各营将领和士兵,也需定期轮换。”</p>
“防止像如今的班军一般,说是入京操练,其实是服工役。”</p>
朱由检微微点头,没担心因为轮换次数太多,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p>
因为在他的设定中,五军营就是和神枢营一样用来凑数的,主要用于壮声势而已。</p>
他们将来主要就是步兵和工兵,用统一的操典训练。</p>
惟有精锐敢战之士才会被招入神机营,以军士身份担任精锐的骑兵、炮兵。</p>
所以他认可道:</p>
“武官五年一任,将领担任同一职位的时间,应该不超过五年。”</p>
“从地方调来的士兵在五军营服役的时间,众卿有何意见?”</p>
兵部尚书薛凤翔因为两个侍郎受到嘉奖,不得不奋力表现道:</p>
“班军入京操练,以前曾分为春班、秋班两番。”</p>
“如果要长期留下,臣以为可仿照边操,一次戍边五年。”</p>
朱由检闻言眉头一皱,向群臣道:</p>
“各地卫所的班军去边疆服役,一次需要这么长时间吗?”</p>
“留在当地服役的,和远戍边关的有什么区别?”</p>
后勤部长闵梦得道:</p>
“班军赴边远戍,朝廷要拨给行粮。”</p>
“不过因为赴班辛苦,军士多不乐从,纷纷买闲逃避。遇到班军失期或班军不及额时,有些领班军官为了避免受罚,会私自召募补足。”</p>
“现在有一些地方,允许班军私自纳银代役。”</p>
这让朱由检摇头叹气,更加认识到五年的班期需要改。</p>
否则别说士兵嫌辛苦,就连他想到一次赴边需要五年,那都感到肝颤。</p>
思索之后,朱由检道:</p>
“各地卫所划归守备区后,世袭军官、军士、军户需要一直派人服役。”</p>
“原则上十六成丁、通过武学培训后,二十加冠开始从军。以五年为一期,期满迁转一次,直到四五十岁退役,由其子嗣顶替。”</p>
“留在本地的严格按照这个制度,但是远赴边关的,则降低为三年一期,期满就能迁转。如果立下年功,还能更快升迁。”</p>
“每次期满都能选择是否回乡服役,并且可以拥有两年休养时间,之后继续服役。”</p>
“原则上每个卫所的世袭军官、军士、军户,都要有一半人去守边,另一半人和军民户出身的士兵留在当地屯垦和守卫。以二十年服役期计算,至少要赴边两期。”</p>
“这样计算下来,边军是否足用,能有多少卫所士兵去当边军?”</p>
群臣立刻开始计算,袁可立以涿鹿三卫举例道:</p>
“涿鹿三卫改制后,平均每卫有世袭军官一百人,世袭军士两千人,军户三千五百户,另有卫所余丁转为的军民户若干。”</p>
“若是按陛下说的办法征兵,可以征集至少五千六百士兵,两千八百人在本地,两千八百人赴边。”</p>
“又因赴边班期由五年降为三年,两千八百赴边之人要降四成,实际是一千六百八十人。”</p>
“大明有四百九十三个卫,减去不用赴边的两京和中都卫所,大约有三百七十个卫所需要派人赴边,能组成六十二万兵力。”</p>
“这对九边来说尚不足用,如果沿海的卫所不赴边关,南方的卫所去沿海和南面边疆守卫。前往九边的士兵就更少了,不足守边所需。”</p>
边防部长刘遵宪则说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