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所定午朝仪,似与常参相同。”
“陛下可将内阁并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官员,定为常参官。”
“通政司官照依常例引人奏事,其余衙门有事者,许赴御前具奏。”
朱由检想的不是这个,他在两人说的官员范围上缩减了一下,向群臣道:
“朕以为内阁大学士要常参,五府、六部、六科官员,可以按所辖事务确定是否常参。”
“今后朕和内阁各位大学士,不拘时间、地点,会按照奏疏中提到的事务,传唤三法司或吏部、户部等相关部门官员。”
“六科官员随相应部门与会,确定朝廷旨意。”
“这种朝会,以后就称为常参会议,作为常朝会议补充。”
这个决定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每个人都能察觉到,当内阁、六部、六科官员同时存在时,皇帝完全能抛开其他人,直接下发旨意。
这对提高圣旨下发效率是好事,但是对朝堂上的官员来说,却限制了他们的权力。以后常参决定的事情他们很可能根本不知道,更别说发表意见了。
对此乐见其成的,可能只有内阁四位大学士。六部、六科的单独一个部门,在面对内阁时很难反抗。只要他们和皇帝意见一致,就能快速决断。
六部尚书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刚才还大声呵斥小官、支持皇帝确定常朝人选的刑部尚书薛贞,此时便反对道:
“陛下,没有三法司官员与会,常参确定的事情和法律相悖怎么办?”
“那样岂不会闹出笑话,让人以为朝中无人?”
户部尚书郭允厚也说道:
“若是涉及户口、钱粮之事,没有户部与会,常参确定的事情可能无法执行。”
工部尚书薛凤翔也表示工部事务通常涉及钱粮,礼部尚书来宗道则说旨意不合礼法同样会闹笑话,唯有担心被人参劾的吏部尚书周应秋、已经被人参劾的兵部尚书崔呈秀,没有出言反对。
不发声就是默认,朱由检很擅长这一点。眼看很多被排除出常朝的官员对此不怎么关心,反对的风浪根本就起不来,朱由检当即决定道:
“内阁大学士多由礼部尚书侍郎兼任,拟定的旨意不至于违反礼法。”
“以后吏部、兵部的事情,可以由常参会议决定。”
又安抚大臣道:
“诸位的考量也有可取之处,常参可以让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主官列席。各部门若有事情,也可带着本部门官员请求觐见,由朕召开常参会议直接处理。”
“这样本朝的常参官,就是内阁大学士和九卿,可以日常参加朝会,随时能见到朕。”
让步如此之大,大臣们也有些惊讶。不过这些人都是人精,很快就想明白皇帝并不是把他们排出决策,而是把科道官员排除,只让相关部门给事中与会。
单独一个部门的给事中,如何与内阁大学士和九卿抗衡?皇帝这个做法,很符合他们心意。
就这样,在大臣们的支持、其他朝臣的漠不关心、科道官员的反对下,朱由检心中比较理想的日常决策机构——常参会议,在一片吵吵嚷嚷中,最终确定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