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公孙瓒和曹操就更好笑,公孙瓒本与刘虞一起平定叛乱有功,又镇守边塞异族,所以董卓入京后保奏朝廷,任命他为奋武将军,封蓟侯,作为拉拢。可是,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回陈留后也是无官无职,此次起事便被袁绍等人推举为奋武将军。
所以,两人这官职就冲突了。不过这种事儿,众人都是心里明白,表面上可不露声色。就连曹操本人和公孙瓒都是客客气气的,反正全当同僚来对待。公孙瓒不好拿董卓的任命来说事儿,曹操也不能用没经过朝廷批准的官职来说事儿。
傍晚时分,当众人商议好明日登坛会盟之事后,曹操更是主动奉献出自己的补给,杀鸡宰羊,设下宴席款待各方英雄。王旭作为官职最高的人,又是先帝亲自任命,所以还被众人推坐首席。本来他不想当这个出头鸟,可却推脱不过,被一心团结众人的曹操给架到了座位上。
但即便如此,在宴会中,王旭也是非常低调,一一敬过酒后,就再不多话,只是含笑看着众人夸夸其谈。最多就是与袁绍、袁术、孙坚、曹操他们这些关系比较好的,小声问候几句,聊聊毫不相关的事情。偶尔也应付一下其它诸侯,但却绝对不当众发言。
好在明天一早要登坛结盟,诸将都必须回去准备,所以这场宴会的时间并不长,吃饱喝足之后,便各自散去。
次日,辰时三刻……
酸枣城外的平原上,旌旗遍布,战鼓轰鸣,绵延的营帐一眼望不到尽头。各路诸侯身披战甲,引着自己的亲信部曲,齐聚盟坛之下。因军士走动带起的烟尘,更是遮天蔽日,盛况空前如此浩大的声势,就连王旭也不由自主地升起一抹激动。
随着轰鸣的战鼓,各部兵士也是各自就位。广陵太守张超帐下功曹臧洪,因名望学识甚高,又得多位诸侯推举,所以最终接受了重托,宣读盟誓。
这臧洪是广陵射阳人,同时也是当年同讨黄巾,孙坚的老上级臧旻的儿子。十五岁时,便因他父亲功劳卓著,而拜童子郎,闻名于太学。后被推举孝廉为郎,曾任县令。因不满时政混乱,官员结党营私,所以辞官回到了广陵老家,从而被张超请为功曹掾。
本来他父亲臧旻这次也响应了号召,可惜他现在身为太原太守,紧挨着黑山山脉,受黑山贼威胁,不敢带兵离开。
臧洪受托,倒也不推辞,慨然上坛,焚香祭拜之后。仿似根本不用思考,张口便辞气慷慨地大呼:“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吾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一席话说完,臧洪二话不说,当即挥刀割破手掌,任由血滴到祭坛之上。那帮诸侯受此气氛感染,也是涕泗横流,纷纷登上祭坛,歃血为盟。
王旭倒没那么假,有必要这么做作吗?在场之人,除了曹操和孙坚现在有振兴汉室之心,铁了心要打进洛阳外,哪个是好东西?
历史上,一个个都缩着脑袋不敢打过去,最后还迫使曹操独自打到荥阳,被徐荣伏击而逃往扬州。作诗一首后,对汉朝彻底失望,从而导致雄心爆发,走上奸雄之路,完成了能臣到奸雄的转变。虽说以曹操的性格,在汉末乱世走上这条路是迟早的事,可不得不说,这群各怀心思的诸侯,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心里不屑,但面子还是要给的,同样是满脸严肃地走上了盟坛,割破手掌,歃血盟誓。只不过心中却骂了个半死,这是何苦呢?都没有那份心,做个秀不就行了,还割破手掌,搞得煞有其事的样子。
一番慷慨激昂的起誓后,众人也迅速回到了现实中来。升帐议事之时,却发现还没立盟主,也不知该如何入座。
刹那间,刚刚还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诸侯们,便为此争执起来。有的说袁绍威望卓著,袁家四世三公,当为盟主。有的则说王旭少年英雄,功勋彪炳,王家世代公卿,当为盟主。
本来还有推举平原相刘备这个皇室宗亲的,可声音“很小”,陶谦刚说出口,直接被众人无视。虽然刘备是皇亲,但却是隔了多代的远亲,就连平原相这个官职还是公孙瓒保举的。公孙瓒尚且没有资格,他刘备哪里说得上话再说,论起血缘,刘表与现在的正统皇帝,比刘备可亲多了,他还悄悄躲在众人身后,沉默着不发言呢。
不过刘备也不是简单的人物,知道事不可为,自己也是连连推辞。而且眼见众人扯回王旭和袁绍身上,便一言不发,也不说支持谁,沉默地退到了后边。
另外还有一个沉默的,则是曹操他一心团结众人,最不愿发生这种分歧,可袁绍和王旭,他都不想得罪,此刻两边争执,也是感到为难。
其实王旭才不愿当这个出头鸟,这些诸侯没个省油的灯,不怎么听使唤,挂个虚名有什么用?不但得罪袁绍,而且失败之后还要承担责任,根本没必要。至于剿灭董卓,那是不可能的,不说群雄各怀算计,难成大事。即便可以灭掉董卓,也不可能去灭,一旦救得皇帝,诸侯势必仗着兵力争权。而王旭的根基远在荆南,离司隶隔着万水千山,要权不要命吗?
不过他倒不急,争一下也有好处,静静地听了许久,觉得时机差不多地时候。这才微微一笑,也没有直接表态,反而缓缓走向了笑得极为勉强的袁绍……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