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适的这番做法,在已经定下了围商丘而救临淄策略的诸侯大臣看来,却从中寻找出了一种名为“色厉内荏”的感觉。
计划定好后,他们迫切地需要一种诸如“神迹”或者“推演”的东西,来证明他们的选择没有错。
于是田鞠等拿着一张半个月前出版的报纸,指着上面那篇名为《固若金汤》的文章,读后大喜道:“此必鞔之适虚张声势之言。墨家主力攻取赢邑,意图东、南合击,泗上必然空虚。”
“我军此时入宋,泗上必不能防,只能撤回大军。”
“不然,临淄虽破,可泗上被夺,墨家之敌可不是只有一个齐国。”
“此战,联军必胜。”
他如此一说,其余人也都漾出一丝名为信心的心境。
终究泗上义师的头上顶着一个纵横三十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名头,野战对阵各国还是有些心虚的。
泗上宋地各国已经二十年不曾进入过一兵一卒了,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一点信心或者预兆。
在他们看来,墨家的主力攻城的确厉害,但是缺点也很大,比如行军速度稍慢、需要等待铜炮或者抛石机等。
回忆了一下,自从十余年前那一战之后,墨家好像离开了铜炮就不会攻城了。
所以现在大军距离莱芜还有一段距离,临淄也开始征召附近的农兵防守,只要放出风声诸侯将协力攻宋的风声,就能够迫使墨家回援。
对于墨家是否攻取临淄,田鞠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墨家先攻胶东、后攻临淄的原因,是为了胶东的秋粮。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军队的职业化越高,所需的后勤也就越大越多。
墨家攻楚有长江作为补给线,即便那样也以步卒居多,骑兵的数量极少。
而攻临淄,尤其是从莱芜、胶东方向攻临淄,对于墨家而言最好的补给方式就是征调胶东的粮草人力。
莱芜以南都是山区,沂蒙山阻隔,墨家运输粮草困难。
而若攻取了胶东,既可以利用胶东的人力物力作为围攻临淄的后勤,也可以沿着潍水将粮食运到海上经由海山运送到临淄附近。
此时的沿海和后世不一样,黄河冲击淤积的范围还不是很大,其实临淄距离大海一点也不远,而且还有淄水直通渤海。
一旦墨家占据了胶东,将来齐国的都城便要承受极大的威胁,这一点也是田鞠坚决反对和墨家媾和、割魏以补齐的原因之一。
而攻入宋地逼迫墨家大军回撤,便是唯一的破局方法。
这和后世的“围魏救赵”不同。
围魏救赵是齐作为第三方围魏而救赵,孙膑的目的就是以第三方的身份歼灭魏国的野战部队,从而削弱魏国。
此时是齐围宋而救临淄,其目的不是为了和墨家野战歼灭墨家的野战军团,因为齐国不是第三方,而且也确实没什么信心击破墨家的野战军团。
目的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齐围魏救赵,邯郸解围与否是次要考虑、趁机削弱魏国击溃魏国野战军团是主要目的;齐攻宋以救临淄,能否歼灭泗上的野战军团连次要目的都算不上,迫使墨家回援以解临淄困局是主要目的,拉韩国下水让韩国的精力放在东线而不是西线是次要目的。
所以就在齐、韩、魏、卫四国商量好之后,诸侯立刻发表了一个宣言,号称共征兵三十万联军以攻宋,明明确确地告诉墨家就是要攻宋以救临淄,从而早点让墨家退兵。
消息根本没有封锁隐蔽,救临淄的主力不是第三国,而是齐国自己。
消息传到泗上军中,适正在北姑蔑附近,看着这些情报,适看着那个兵力数字“号三十万”久久不语。
外线进攻作战,提前计划被打断,短时间内能凑出“三十万”大军那是不可能的。
别说短时间,就是给诸侯三年时间准备,野战机动兵力能不能凑出十五万都是个问题。
齐韩想要攻宋以迫使墨家这支“主力”回援,想法是好的,可若是实力不足,在适看来这就是在送死。
他虽然提防着诸侯不计后果地攻泗上,但对于诸侯真的这么做还是颇为诧异。
不是能不能攻下来的问题,而是短时间内诸侯要调整战略、准备粮草等等,仓促出兵最多也就十万,还得分配在极长的战线上,从几个方向进军。
要有防守要略的、要有守备后方的、要有侧翼支援的、要有分兵合进的。
若是准备不充足就派军出击,很容易被围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