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肥颖昌属于中原重镇,南临唐、邓诸州,与襄、樊等江南重镇交界,而正北则是开封方向,一路都属平原地带,快马奔驰只需两昼夜,就可到达开封城下,杨再兴半夜子时带着三百背危将士离开军营,一路上严禁喧哗吵闹,几百骑兵一路向前,只有战马的蹄声单调而轻快的响着。
虽然已经是四月底,不过由于前一阵子连续降雨,夜里的气温很低,而且露水很多,待东方的天际启明星散发着最后的光亮时,杨再兴在队伍的最前列举手示意,身后间隔极长的队伍立刻停了一下,杨再兴传下令去,命各人下马休息,擦干身上的露水,吃些干粮补充体力,稍做停顿后,再看敌情而决定行踪。
这里已经是朱仙镇地界,距离开封还有一天多的路程,背危军士轻装骑兵,一夜多的时间赶了过半的程路。
宋军驻扎在颖昌,经常有游骑斥候到朱仙镇附近侦查,而伪齐因为长水一战主力全损,只得收缩残兵败将,在几个大城重镇里龟缩防守,所以在两军交界的很多地方,除了少数当地的乡兵维持治安,缉拿盗匪外,几乎完全不介入战事,也使得宋军游骑可以长驱直入,根本没有人敢于阻拦。
此时靠近敌界,朱仙镇是开封门户,虽然云镇,其实比很多州县还要来的大些,太平时节,不少南来北往的客商行脚人在朱仙镇打尖落脚,是一个南北通衢的要地,到了战时,则又是扼制南北,保护开封的门户,可以说,不管是南下金兵,还是宋军北上,都需得在此站稳脚跟。杨再兴在镇外落脚,先派游骑去侦察,看清镇内情形,再做打算。
在他的命令之下,几个灵醒的背危骑兵先去侦察,其余各人下马,动作整齐划一,绝少人发出声响。杨再兴带头先舒缓筋骨,活动着僵坐了一晚上的身体,等到浑身感觉舒泰之后,才坐定喝水,吃食干粮,恢复着奔驰一夜后疲惫的身体与精神,其余背危诸将士,亦都有样学样,跟着他一道行事。
这些到不是杨再兴威望足以震慑这些士兵,而是多年训练与戎马生涯带来的自觉行为。哪怕无有将官下令。这些将士在这样的情形下,并不需要人吩咐,便自己会照样行事。
到得东方破晓。官道远方已经出现了零星地行人,农田边缘,也有起早下田的农夫,三百多将士躲在农田深入,借着灌木隐藏着身形,有人无聊躺在地上闭目休息,也有人窃窃私语,还有的拔出地上的野草含在嘴里乱嚼,感受那带着腥味的泥土味道,再加上远方的狗吠鸡鸣。看着道上行人,竟然是恍若太平时节,令人不知身在何方。
只是敌人防备如此稀松,也证明了伪齐上下根本不曾再有与宋军野战的心思,主力与精力全在守城上,所以在两军交界的地方,居然是如此地没有防备。
只是时间久了,各人等的焦灼,已经有不少人站立起来。向着远方眺望,杨再兴屡次低声喝斥,还是喝退一批,又有三三两两的士兵站起身来,并不很将他这个主将放在眼里。杨再兴心中大怒,好在这段时间他也有几个心腹将官辅佐,将领不比士兵,几下较量就知道杨再兴的根底,对他都很是服气,此时相帮着喝斥士兵,才勉强将军纪维持了下来。
又等得片刻,前去侦察的几个骑兵才赶将回来,几人也顾不得满头大汗,急忙先将各自看到的情形交流汇总,然后又用木炭汇制成简易的地图,呈交给杨再兴。
这种侦察汇图,后世觉得简单,这几个专业的斥候兵却是在长安学了几个月时间,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这才运用纯熟,不再出错。
杨再兴粗略一看,知道朱仙镇敌人并没有布置重兵,与之前的情况仍然一般相同,只有几个统制与都指挥,带着五六千兵马驻扎在镇上,分成梯次,互相支援预警,一有敌情,先派人往开封禀报讯息,完全是一个大规模地侦骑队地态式,并不指望能死守住宋军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