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第二轮考试结束,盛长槐诗词赋均为甲等,加上之前的第一场,在同考举子中排行第一,第一场江都县令故意出盛长槐擅长的,考官又在放水,盛长槐再要考不好,那就真是朽木了。
这就跟名满天下的人参加会试一样,压力大的是考官,阅卷的时候,印象分就比别人高,真有什么疑惑,首先不是怀疑名满天下的举子做错了,而是怀疑自己是不是记错了。
今日,便是第三场考试,到了第三场,前两场已经淘汰了大部分人,这一场其实是最简单的,今天考的是策论,秀才考试和解试会试不同,解试和会试基本上差不多,策论要求很高,县试考策论,主要还是看学子们的个格式规范是否正确,不要偏题,写的差不多就过了,录取率接近三分之一,本朝县试,主要是还是靠前两场淘汰人选。
到了今日,江都县令已经不担心了,盛长槐在怎么照,总不能偏题吧,各式规范,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只要盛长槐差的不是太多,估计没有哪个考官敢将盛长槐罢黜,扬州学子乡绅的唾沫,能把他骂死,这是不给扬州人面子。
第一场考试是县令出题,第二场考试是县衙学政出题,第三场出题监考的,就是州府官学学政了,毕竟是给州府官学招收学子,所以最后一关是由州府官学学政把关。
官学学政也是流官,估计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盛长槐罢黜,而且,据江都县令了解,这学政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遇到名头正盛的通判之子,只会帮忙,不会拖后腿。
跟前两场一样,盛长槐和自家弟弟盛长枫告辞,互相祝福一下,就率先进了考场,门口的象征性的用眼神审视了一下,就让盛长槐通过了。开玩笑,这几十年不出的神童参加考试,那不是手到擒来,有必要作弊吗。
后面跟着的盛长枫就不行了,被两个守卫从头摸到脚,考箱检查了好几遍,盛长枫啥话也不敢说,他又不是盛长槐,有优待是正常,这是种检查惯例,并非针对他一人。
盛长枫也算不错了,前两轮都是卡着点过的,虽然都是险过,但十一岁的年龄,能考到这里,在扬州这种地方,也算的上品学兼优的。
“当。。。。”
钟声响起,盛长槐知道,考试要开始了,并不像旁人认为的那样,盛长槐对第三场才是最担心的,第一场考的都是记忆性的,第二场,盛长槐记得的诗词不少,即便没有合适的,但有了杨无端指点,盛长槐也不虚。只有这第三场策论,盛长槐还是比较担心的,主要是做的少。
不一会,就看到巡场的教授亲自给盛长槐发试卷,策论不比其他,只有一道题,时间也很充裕,足足一个半个时辰,也就是三小时,这个比前世的语文考试时间充裕多了,且只有一篇策论。
当然,也是因为时代不同,光用毛笔写字,就比前世慢多了,用字,用词都必须注意,还有字体,整齐程度,比前世写作文要严格的多,前世有些人字写的不怎么样,哪怕乱一些,老师能认识,最多扣一点印象分。在加上要引用圣人文章,这一点和写作文大不相同。
盛长槐深吸一口气,打开试卷,题目倒也十分应景,问为何前有封太师,后有江都县令,为了扬州学子,开设书院,这这学政也是个妙人,捡了这么一件事,看来对江都县令开创江都书院这件事非常满意,毕竟这有助于他的政绩,在县试中竟然出此题目。
不过这里面也有坑,若说是教育资源不平衡,那会得罪府衙,若说是贫寒学子求学困难,那么就是对扬州乡绅不满,有挑拨的嫌疑。
盛长槐虽然不在乎这些,但也不想无端生事,想了想,突然想起一篇前世的文章,虽然不能照抄,但里面很多内容可以用的上,开头这样写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