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官员要骂人,也都是骂政务处的政务大臣。</p>
而他这个天子,仍然能有一个好名声,并被很多大臣寄予厚望。</p>
这是很简单的驭臣之道。</p>
朱允熥自穿越后,一直在研究,对此已颇有心得。</p>
当然,为了防止政务处阻塞消息,他还会特意准许一部分大臣可以上密奏。</p>
凡密奏一律绕过政务处,直达御前。</p>
只不过,密奏不轻易使用,也不是每一个大臣都有资格。</p>
除此之外,便是军务处的情报处,姚广孝的大明情报局,再加上老朱交给他的检校和锦衣卫打探消息,三大情报来源分别汇报信息,也不用担心掌控不了大权。</p>
相比谋略和手腕,朱允熥更相信制度的力量。</p>
设计一个好的制度,让自己不费力气的掌权专政,让消息不致蔽塞,才是最佳解决方案。</p>
谋略和手腕,只能作为制度不足,或是其他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补充。</p>
“陛下,臣还有一事不明,要请示陛下。”</p>
一名文官出列道:“陛下让文归文,武归武,使用兵少了许多掣肘,有利于军队对外发动战争,但如此一来,军队驻守一地,不司治安之责。”</p>
“臣只恐地方官府的差役,不足以威慑刁民。”</p>
“且各级地方官吏,乃至都察院御史,皆在军事系统之外。”</p>
“对领兵之人无制约之法,更无问罪之权。”</p>
“万一有变,只恐将领们未必愿意全力出兵平乱。”</p>
“若等上报政务处,再行协调军务处,为时已晚。”</p>
“俗话说,兵贵神速。”</p>
“可若文武分开,驻军不管地方事,则势必拖延时机。”</p>
“此中情由,还望陛下明察。”</p>
这是实话。</p>
事实上,此前文武纠缠在一起,此条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p>
即国家用军队来治天下。</p>
治安不好,刁民不听命令,便调兵弹压。</p>
收税收不上来,便派调兵去收。</p>
军队的驻防也非常分散。</p>
一个卫所有几千人,可实际派兵出去执行任务,经常是派几个士兵,几十个士兵。</p>
说白了,就是将士兵当成是差役在使用。</p>
但又因为文武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p>
文官虽然能节制武将,能弹劾武将,可终究是两个系统,总归有磨合,或相互看不顺眼。</p>
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p>
兵丁比差役更“凶恶”,对待百姓的态度更恶劣,也更不听文官的命令。</p>
朱允熥扫了他们一眼:“朕在做储君之时,就已经下过令,寻常的山贼匪寇,流氓地痞,由刑部缉盗司负责清剿,各地方州府派差役执行。”</p>
“如无极特殊的情况,各地驻军不再介入。”</p>
“今后再加一点,从即日起,军队原则上也不再出动协助维持地方秩序,惩治不法刁民,参与征收税务,打击走私等一任事务。”</p>
“只有遇上大的动乱,如反贼已攻陷府衙,形势岌岌可危,才可出军平叛。”</p>
“若无大事,朝廷的驻军,仅作为威慑存在。”</p>
“驻军就在朝廷划好的城塞里面好好呆着,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军事训练,除此以外,地方事务,皆与驻军无关。”</p>
众臣脸上皆露出震惊之色,朱允熥却是话锋一转,道:“如今卫所军的裁撤和改革还在进行,各省都指挥使司下的兵马,凡是派出去,在地方上执行任务的,皆退出现役,就地转为官差。”</p>
“县尉转入文官系统,为各县治安长官,不再属军方管理。”</p>
“县尉的直属上司,从都指挥使司转为都按察使司,由刑部统率。”</p>
“同时也接受县令的指挥。”</p>
“实际“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指挥架构。”</p>
“其余各级,遵照执行。”</p>
“该退出军队系统的士兵和将领,一律退出。”</p>
“凡有治安任务的士兵,皆转入刑部的系统,由刑部和地方官府双重管理。”</p>
“还有户部的人员户籍及人口资料,抄一份给刑部,以便刑部管理百姓,打击不法。”</p>
朱允熥深吸了一口气,振声道:“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与打仗无关的事情,就要从军队中剥离出去。”</p>
“大明的军队,不经商,不管地方事务,原则上也不维持地方治安。”</p>
“不耕田,不种地,更不养猪养鸡。”</p>
“大明的军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打仗!”</p>
“时时刻刻为打仗训练,时时刻刻准备发起战争。”</p>
“大明的军队,更不需要那么多的冗兵冗员。”</p>
“该裁撤的兵马,一律裁撤。”</p>
“朕要的,只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锐。”</p>
“不是一群做杂役的差役和百姓。”</p>
“地方上的治安管理,寻常的百姓闹事,山贼盗匪,往后这些都是地方官员的事,也是你们文官系统的事,与军队无关。”</p>
“诸位爱卿,朕这么说,你们明白了吗?”</p>
众文官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p>
将各省都指挥使司下的大半兵力,都从现役军队中退出,划入到刑部的系统里面。</p>
如此一来,刑部的职权,便将进一步加强了。</p>
有了这支“军事力量”,地方官府倒是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一般的民间纠纷事宜。</p>
职权明晰后,也没有文武之间的相互扯皮。</p>
“此事朕意已决,再有反对者,斩!”</p>
朱允熥挥了挥手:“诸位爱卿,都退下吧。”</p>
众文官一个个面面相觑。</p>
短暂的愣神后,终于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告退。”</p>
他们心中虽然还有不满,但一时间,也找不出什么理由。</p>
更别说,朱允熥态度如此坚决。</p>
文官们还是知进退,明白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此时触怒龙颜,陛下一定不会手下留情了。</p>
文官们即令有“死谏”的念头,却了并不会鲁莽行事。</p>
今日在场的,可都是朝廷大员。</p>
没有新入官场,还不知深浅的“愣头青”。</p>
看着文官们退出去,朱允熥方对身边的太监,道:“去宣旨吧。”</p>
对内的改革发布下去了,接下来,就是公布对外的政策了。</p>
那才是真正的重头戏。</p>
大明的许多问题,也唯有内外同时推进,才能迎刃而解。</p>
太监领命,奉着圣旨,走出了御书房。</p>
外头,文武百官,勋贵功臣都还在。</p>
太监将圣旨缓缓拉开,念道:</p>
“朕闻天道循环,四海一家,大明受命于天,既安境内,亦攘外夷,当怀柔远人,拯溺救危。”</p>
“今海外诸邦,有无数蛮夷之族,未沾王化,其统治多残暴,其民多落后愚昧,又常有寇乱,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朕心恻然。”</p>
“朕决意遣师出海,拯救四方蛮夷于水火,抚安百姓于苦难,宣扬大明之威德。”</p>
“惟行天道,此天子之任;教化四方,亦大明千万子民之责。”</p>
“故特诏勋贵功臣,富商豪绅,凡有志于国家者,皆可自筹经费,向朝廷申请组建武装船队,人数以五百人为限,获准后便可扬帆远航,为大明开疆拓土,向蛮夷宣扬华夏文明,建不朽之功勋。”</p>
“中原大地,世受圣人教化,懂礼仪,通文明,此海外蛮夷所远不及。”</p>
“圣人素有教化天下人之志向,学不论高低贵贱。”</p>
“朕望天下读书人,亦能挺身而出,随行出海,将圣人之教化,传播于四海。”</p>
“八荒蛮夷,皆能学圣人之学,从此不再愚昧,有仁爱之心,守道德礼义,使海外诸邦皆知大明之文明,归心向化。”</p>
“对有教化之功者,朕必厚其赏赐,封其爵禄,以彰其功。望大明臣民人等,踊跃响应,共襄盛举。”</p>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p>
“钦此。”</p>
……</p>
www.mbeoge.cc。m.mbeoge.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