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章(1 / 2)

站在一旁的周应秋,却是面露那色道;“陛下,无论是之前的京察,还是山陕、山东都有着巨大的官员缺口,即使是现在,臣等也只是堪堪将京城的空缺填补上。”</p>

“崇祯元年的新科进士们,也大部分都被安排在了山东,臣手里着实没有合适的人了。”</p>

朱由检也知道,周应秋说的是实话,而不是在有意推辞。</p>

不过,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p>

正欲说话,施鳯来站出来道:“陛下,吏部确实是有困难,不如朝廷再开恩科,遴选天下英才。”</p>

周应秋也出言赞同道:“陛下,臣附议。”</p>

朱由检摇头道:“就算是开恩科,时间怎么也得大半年,这么长的时间,朕能等,地方上的百姓可以等吗?”</p>

说完后,朱由检不着痕迹的看了眼温体仁。</p>

后者暗暗叹了口气,躬身道:“陛下圣明,就算是朝廷开恩科,短时间内也没什么作用。”</p>

“臣建议不如从各地抽调一些经年老吏,去辽东填充空额。”</p>

温体仁的话音一落,周应秋的眼睛就亮了。</p>

大明当官并不是只有科举这一条路,之前的时候还有举荐,代表人物就是杨士奇。</p>

除了举荐,大明还有不少技术性官僚,就好比永乐时期的工部侍郎蒯祥,嘉靖时期的工部尚书徐杲(gao三声)。</p>

胥吏出身的官员也不在少数,洪武年间的胡祯就是胥吏出身,后来做到了刑部尚书的高位。</p>

当然,这些都是明中期以前的事儿了。</p>

后期朝廷就断绝了胥吏成为高官的可能性,现在的胥吏,最高也就只能做到七品官,而且还得经过三次考核。</p>

如果朝廷能够放开一些限制的话,那吏部接下来的差事就要好做的多了。</p>

不只是如此,按照旧制,这些胥吏的考核、安置都是由吏部说了算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