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两大历史性发明(2 / 2)

三关军 天方夜谈 1294 字 2022-08-30

“我记得在唐朝之前,华夏大地使用的便是直辕犁。直到在唐朝中后期,江东一带才出现的曲辕犁,这几乎可以说是跨时代的发明。”

云生将眼前昆郎部落的耕犁扶起,仔细研究。

“首先是要将直辕和长辕改为曲辕和短辕,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更能节省人力和畜力。”

“其次是需要增加犁评和犁箭,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

这样不仅可以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而且还能调节耕地的深浅,便于精耕细作。”

“再次,要将犁铧设计为v形,这样不论是入土的阻力,还是前进时的阻力将大大地减小,有利于节约劳力。”

“还有,要将犁壁设计为斜形,不样不仅能够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轻便省力。”

“还有,在辕头之处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如此,在调头之时,只需要用脚将犁盘踢到另一侧,不仅能够改变方向,而且还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方便。”

“最后,在犁盘套上铁质的犁铧,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耕地时的阻力,而且还可以延长使用年限。”

有了以上六个方面的想法,云生心情大好,立即砍来树木,拔出“冷月”宝剑和“马蜂”短剑,用“冷月”宝剑砍树削树,用“马蜂”短剑精雕细刻。

三天时间,云生共做了五个耕犁,大小不同,结构有所异常,但都具备以上六处改良的结果。

云生找来三位半大老者,这三位半大老者都是老君湖起义时跟随僧王的东海水师退役老兵。

他们在退役之后,便一直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年龄较大,他们三人自来到三关军之后,云生便将他们安排到度伯的手下,作为勤杂人员。

三位半大老者都是种田的行家,将五把耕犁一一套在战马身上,而后来到一处荒地之中,进行耕地实验。

三天之后,三位老者来向云生汇报工作。

“云生都统,根据我们三人近几日的耕种实验,我们觉得第二把犁更好。”

“为什么?”云生有些疑惑地问道,他感觉应该是第五把犁最好,毕竟是他经过不断反复改进过的。

一位老者道:“云生都统是这样的,虽然后面几把犁更加轻巧,更加省力。

但是,耕犁并不是越轻巧越好,它还需要一定的重量,与土地的坚硬程度以及牲畜的拉力相匹配。

如果犁太轻的话,反而不好控制,容易脱离地面。特别是当牲畜不听话时,更是容易出现滑犁现象。”

云生听后,这才明白,原来万事都不是越极致越好,反而是最匹配的东西最好。

犁也一样,并不是越轻巧越好,一定要与土地、畜力等因素相匹配。

云生点头,决定使用第二把犁。

还有第三件工作,那就是制造水车。

水车在洪莽大陆已普遍使用,并不是什么发明创造。

但是,昆郎盆地两侧高,中间低,在两侧高山的山脚下,有大片大片的土地因为得不到灌溉而无人耕种。

云生第三次改编三关军时所组建的生产队,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而进行开垦荒地。

但是,荒地易开垦,灌溉却困难。

为了解决灌溉的问题,将士们需从山间小河的上游便开始挖掘沟渠,引流灌溉,费时费力。

但是,如果有了水车,便可以从低处取水,向高处运水。如此,可以使大片的荒地得到灌溉而变成良田。

水车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但是工程量却极大,因为一般的水车都是高达20多米,需要消耗极大的工时量。

三件小发明或是小革新或是小改进,云生很是满意,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却能够为昆郎百姓或是三关军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足以令云生感到欣慰了。

但是,云生却没有想到,他的这三项技术革新或是发明成果,却为他以后逐鹿中原、争霸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后勤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