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尊师重道,早起在周代就已有释奠尊师之礼,就是古代书院的一种典礼,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但是拜师礼仪却一直没有正规的流程。</p>
直到孔子时代,才兴起了正式的拜师礼俗。《论语·述而》中写道:“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十条干肉,即一束干肉,这在古代是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p>
孔夫子时期的拜师礼还是比较简单的,弟子先是向老师鞠躬,再奉上“束脩”,这样就算正式入门求学了。这也说明当时“束脩”投师的礼俗已然成型,师徒关系的建立也相对比较朴素:心仪师门,就投以束修,礼成则皆大欢喜。诸子百家传道受业,大抵如此。</p>
有人会问,为什么拜师要送肉而不是金银?老师缺钱了还要拿肉换钱,不麻烦?</p>
其实在古时候,肉是奢侈品,秦惠文王曾对掉在地上的猪肉行跪拜礼,拿起地上的胙肉说:“天子赐胙,当以国礼遵之”。</p>
肉之珍贵,与时代背景也休戚相关:先秦时期,诸国混战,百姓遇战乱,流离失所,一年到头很难吃上肉。不像现在是和平年代,就算猪肉渣涨价离谱,也随时可以吃烧烤、火锅、小炒……在孟子时期,他的治国方略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肉之贵,战乱时代有钱买不到,是只有从心所欲之年才有资格吃肉的,若是穿越到那个时期,麦芽儿没到七十岁都不配吃肉,因为太奢侈。</p>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投师见面礼也因风俗逐渐改变,唐人是送酒肉、丝绸等物为束脩。现代教育业发达,九年义务教育,不存在古时候世家的学术垄断,想出人头地,直接报读好学校交学费就是了。</p>
上面说到以一束肉干作束脩是最微薄的一种,麦芽儿出身武安侯府,自然不可能只给自己老师送一串肉干。但冯化雨先前说好了,一切从简,且他天性不爱金银,麦芽儿家里就给她准备了上好的六礼束脩,并一把宝剑,以及麦芽儿自己做的天蚕丝手串和美食,以示虔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