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1 / 2)

“至于陛下您所说的容易引出问题。”</p>

“这就更能说明了我们如今这么去做的必要。”</p>

“如今就连这么一份政令,都能引出问题的话。”</p>

“若是继续这样潜移默化,纵容他们几十年,上百年。”</p>

“到时候再要去动他们的利益的话,怕是要更为艰难。”</p>

“甚至是会引来我大唐的内乱也说不准。”</p>

听着李秋的话,李世民不由得眉头紧锁。</p>

虽然他心中的意见和想法,是大唐的自信,强大,与海纳百川。</p>

但是一直都是自我克制,善于纳谏的他,也觉得李秋所言。</p>

也并非是不无道理。</p>

所以,他就摆了摆手,让李秋先行回去。</p>

然后把最为信任的长孙无忌给找了来。</p>

想听听长孙无忌的意思如何。</p>

在看了李秋呈上来的那份奏折,又听了李世民的话之后。</p>

长孙无忌也是陷入到了沉思之中。</p>

有些东西,李秋是根据历史的结果逆推。</p>

观点,思路,认识都是无比的清晰。</p>

可是对于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这种真正的国家掌舵人来讲。</p>

所要考虑到的,想到的事情,都是方方面面,牵扯甚广。</p>

过了许久之后,长孙无忌才终于是长叹了一声。</p>

缓缓的说道:“陛下啊。”</p>

“关于我大唐目前所奉行的政策,臣觉得没有什么问题。”</p>

“而关于李秋所说的那些,若单单是从道理上去辨析。”</p>

“似乎也没有错。”</p>

“所以关于这件事啊,臣觉得,还是得从李秋的身上着手才能真正的看的通透。”</p>

李世民这时候笑了笑,“哦?”</p>

“辅机啊,那你就来说说看吧。”</p>

“关于李秋这件事要怎样去看。”</p>

长孙无忌这时候轻叹一声,随之说道:</p>

“陛下,李秋这个孩子,从我们第一次见到他那一天。”</p>

“他就一直是这样天马行空。”</p>

“所想、所做,都与常人有着很大的迥异。”</p>

“所以关于胡人这件事,我们不能以常理度之。”</p>

“陛下您所想,是因为您是圣贤明君。”</p>

“如今我大唐又有着这么多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p>

“在我们眼里,无论是这西突厥,高句丽、吐蕃,还是吐谷浑,高昌。”</p>

“都不足为惧。”</p>

“更不用说那些流落于我大唐,在此定居的些许异族人了。”</p>

“而李秋所想,所做的这件事。”</p>

“在陛下和我们看来,因噎废食。”</p>

“大可不必。”</p>

“但若是将这番话换到了一百年后,几百年后的那个大唐呢?”</p>

“可能情形就会变得大所不同。”</p>

“以史为鉴,各朝各代,都是有着兴衰更替。”</p>

“每一朝代的君主,也都是有庸,有贤。”</p>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朝代越是往后,圣贤的君主总要少于昏庸者。”</p>

“李秋他现在要做的,和当初对突厥斩草除根应该是出于同一个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