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6》(1 / 2)

萧寒说道:下面我们该说道:</p>

举贤第十</p>

本篇首先阐明了‘举贤而不获其功”导致“世乱愈甚,以致危亡”的原因在于:“举贤而不能用”,有举贤之名,无用、贤之实。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用世俗之誉为标准取人,因此难以得到真正的人才。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p>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p>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p>

文王曰:“其实安在?”</p>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p>

文王曰:“何如?”</p>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p>

文王曰:“举贤奈何?”</p>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p>

其意思为:</p>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p>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p>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p>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p>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p>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禁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