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2 / 2)

而官和吏之间的区别,更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一般,做官的可以升迁,身份极高,有优厚的待遇,子孙们也可以得到荫庇。</p>

可吏呢,一日为吏,生生世世便是吏,他们是没有出头之日的。</p>

可有了这一个先例,却让所有小吏们看到了希望,大家都打起了精神,因为……他们也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望野。只要勤勉,只要突出,只要干得好,自己未尝没有机会,这可是真正能改变出身和前途的大事啊,哪怕这个机会可能微乎其微,可万一成了呢?</p>

此事一出,扬州各县的小吏明显士气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不少人开始有了那么点盼头,干事也有劲了。</p>

以往一点都不顾及自己名声的人,现在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名声。从前做事没有分寸的人,渐渐也开始有了分寸。从前偷懒的人,见身边的人都开始勤勉了一些,也害怕遭致非议。</p>

曾度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想试一试。</p>

想想后世的那些科举,几万几十万人参加,三年能中几个进士?</p>

可依旧无数人寒窗苦读,将自己的前途寄托在那八股文上,其根本的原因,是有人开了一个向上的通道。有了希望,人才会有动力。</p>

如若不然,似曾度这样,一辈子劳劳碌碌,却世世代代为贱吏的身份,你不让他沾油水,却还想让他好好干活,凭什么?</p>

李世民虽有些地方不甚理解,可见曾度激动的样子,却也猜测了几分。</p>

他若有所思,似乎受到了启发,而后又道:“只因为这个原因吗?”</p>

于是曾度便又道:“还有便是都督府设立了一个专门进行吏房,对我等小吏进行了管理,不但我等的钱粮可以得到保证,按时能给还算丰厚的钱粮让我等衣食无忧,除此之外,还规定将来老了,退了下来,每月也给三十斤粮,两斤肉进行补助。”</p>

“都督府虽让我等干事,却可让我等衣食无忧,我等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尽心按着都督府和下头各县的指令办公便是。”</p>

曾度这番话表达得十分清楚,李世民大抵明白了什么。</p>

不过……这一切都是曾度自己说的。</p>

李世民自是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很多事却不能只听一面之词。</p>

不过李世民此时,已能感觉到这扬州的一些改变了。</p>

于是他沉思片刻,便道:“朕来考考你,朕倒是想知道,是否一切如你所言。”</p>

曾度似乎一点惧意也没有,甚至很坦然地道:“请陛下示下。”</p>

所有人更专注的聆听,大家都努力地想从曾度的口里察觉到什么漏洞。</p>

李世民随即便道:“此村是什么村。”</p>

“宋村。”</p>

“村中有多少人丁?”</p>

若是寻常的差役,其实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他们不关心这个。</p>

曾度却是不假思索的就道:“有男丁九十三人,妇孺和老弱二百三十六人,此村在附近,算是大村了,在这里,又有粮田四万七千二百三十余亩。有桑麻田六百五十亩。官府执行的乃是口分田制,只不过以往的时候,口分田有很多的弊端,譬如在进行人口分田时,会出现本村的百姓,分到的田地在数十里外的情况,因而,针对这些,两个月前,本县重新丈量土地之后,将口分田重新进行了分配。”</p>

“除此之外,也允许各村百姓,交易口分田,相互置换,都是以就近耕种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个情况,都督府和高邮县连续下了十七道公文,都是规范口分田之事,此事是这几个月来,最紧要的事了,正因为紧要,便连本县县令,也亲自巡查,不过幸好,大致百姓们还算满意。</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