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不得不给(1 / 2)

送走苏轼后,和珅刚欲稍作喘息,兵部尚书金肃与刑部尚书吕山泉便相继踏入户部大堂。</p>

金肃为加强边防,购置军备而来,吕山泉则是因司法改革,监牢扩建等事宜急需银两。</p>

面对两位尚书,和珅逐一审核着他们提交的文书,每一笔开支都需仔细斟酌。</p>

然而,随着银子的不断批出,和珅的脸色却变成了猪肝色,异常难看。</p>

倒是拿到银两的二位尚书,笑声肆意地离开了户部大堂。</p>

当吏部尚书张白圭与吏部侍郎王安石联袂步入户部大堂时,和珅的心中已是五味杂陈。</p>

这两位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吏部本身,更是陛下对于变法的坚定支持与厚望。</p>

而此刻,他们前来所求,正是为了即将在武朝全境推行的变法准备充足的银两。</p>

面对陛下亲自下达的旨意,和珅心中虽有万般无奈与不舍,却也明白自己身为户部尚书的职责所在。</p>

他强压下内心的苦涩,努力让自己的面容保持平静。</p>

“张大人,王大人,二位此行所为何事,本官已心知肚明。”</p>

和珅缓缓开口,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p>

“陛下对于变法的重视,本官自当全力支持,只是,国库之银,已非昔日可比,连续多日的拨款,早已不堪重负。”</p>

张白圭闻言,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道:“和大人所言极是,我等亦知国库紧张,然则,变法之事,关乎国家兴衰,不可等闲视之,陛下既已下定决心,我等身为臣子,自当全力以赴,为变法之成功贡献一份力量。”</p>

王安石也紧随其后,补充道:“和大人,变法之成功,不仅在于政令之推行,更在于民心之凝聚,若因银两短缺而致使变法受阻,恐将引发民怨四起,不利于国家之长治久安,望和大人以大局为重,慷慨解囊。”</p>

面对这么大的帽子,和珅也只能无条件批银子了。</p>

随着最后一笔银子的批出,和珅的脸色已是苍白如纸。</p>

但想到之后瀛洲的银子还会源源不断的送来,他的心里就舒服了一些....</p>

起码,还能有进账。</p>

..........</p>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说为什么我国古代看上去侵略性不强,却有那么大的领土。</p>

哈哈,那只能说我们的老祖宗们太会记录历史了,从秦朝开始,文武官就互相看不顺眼。</p>

如果武将们打赢了,就给他们记载几个字,能交差就行。</p>

如果打输了,那对不起。</p>

看我大文豪不写亖你们这群臭丘八。</p>

提笔就大书特书,几天几夜都写不完。</p>

长此以往,我们就养成了越是屈辱,越是狼狈的历史,就记载得越详细的习惯。</p>

天大的胜利三言两语,小小的失败大书特书。</p>

五千年辉煌一笔带过,一百年屈辱史分上下两册。</p>

这种不加修饰的叙事方式,既体现着泱泱大国的自信和底蕴,也能为后人总结诸多的历史教训。</p>

所以我们史书中云淡风轻的几个字,可能就意味着一个个周边小国的灭亡。</p>

例如:“灭国十二,遂霸西戎。”</p>

在《史记》中短短的八个字,却意味着十二个小国被灭。</p>

那十二个小国叫什么,君主是谁,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和历史,史书中一个字都没有多余的记载。</p>

还有《阿房宫赋》里面的“六王毕,四海一”。</p>

始皇帝宏大的统一战争,就写了六个字。</p>

不得不说,这群文官为了省字真的是煞费苦心。</p>

所以我国古代确实能打,周边的国家要么被侵吞了,要么跑欧洲东亚去了。</p>

举个小小的例子,历史上玄奘前往西域那蓝陀寺,途经高昌国,被高昌国王鞠文泰厚礼相待,甚至说玄奘能活着到达西域,都离不开鞠文泰的支持。</p>

两人还结拜为兄弟。</p>

但是玄奘从西域往回走的时候,发现高昌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p>

玄奘前往西域的过程中,途经了一百三十八个小国。</p>

回来的时候却发现一半的小国都没了。</p>

因此也有人说,难怪玄奘取经用了十八年,但是回大唐只用了十八天。</p>

因为玄奘在走慢点,国境线都追上他了。</p>

大家在想想古代的一些满族。</p>

乌孙,楼兰,精绝,龟兹,夜郎,大理,高句丽等,他们是自己凭空消失的吗?</p>

肯定不是。</p>

这些小国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就已经很不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