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陛下召见的四人,除了张白圭是心腹外,其他三人正是今早给陛下看过的名单中的海瑞,王安石,苏轼。</p>
“王安石,陛下让你进去。”</p>
不等几人寒暄,张让便来到偏殿,将王安石唤了进去。</p>
王安石看了看另外三人,整了整官服便跟着张让进了大殿,一路上他都微微低着头。</p>
等见到秦川后,便连忙拱手行礼:“微臣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p>
秦川对王安石的第一印象,是他“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孤高。</p>
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傲然。</p>
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落寞。</p>
又或是那场轰轰烈烈,但毁誉参半的熙宁变法?有人说他是锐意进取,试图力挽狂澜但生不逢时的英雄。</p>
也有人说他是以一己之力,导致王朝衰落的千古罪人。</p>
更有甚者,说他是大奸若忠的最好典范。</p>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p>
但其实王荆公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这个变法没有多少人获利,全是靠神宗的意志在强推。</p>
他又要削减恩荫,实际上就是让官僚利益受损;精简兵甲损害了将门的利益……在整个变法中,没有得利的势力。</p>
可以说连皇室都没有获得多少好处,这就是太皇太后坚持废法的原因。一个没多少人得利的变法注定长久不了。</p>
但其实并不是没人获利,只能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p>
既得利益者没获利罢了,皇帝也最终没撑到红利期。要说失败的根本原因,败在执行而已。</p>
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没有培养出,一个类似商鞅变法的“军士”阶层。</p>
具体受益的人当然是有的,朝廷财政改善,皇帝有钱去打仗,将领有机会立边功,得到青苗钱不至于破产的农民。</p>
甚至拿高额俸禄赏赐的保守派大臣,但是他们,都不是一定要和新法绑定的,所以不是新法最坚定的保卫者。</p>
王安石其实也做了这方面准备,推广新学,改科举,未来天下学子皆出我门下,自然坚定维护新法。</p>
这招也是有用的,但是见效慢,其实只要神宗再多活个十年,熬死那群老头,让整个朝堂的人都是读新学出来的也就没事了。</p>
只是最后,可惜了。</p>
但秦川不会英年早逝,毕竟他可是天选之子啊!因此,在看向下方的王安石的时候,眼神火热得不像话。</p>
若是让王安石和张居正二人碰一碰,将两人的变法合二为一,那自己的大武朝,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空前绝后的高度?</p>
秦川都被自己这个想法疯狂到了。</p>
“爱卿,起来吧!”</p>
“张让,赐座。”</p>
王安石有些受宠若惊,拱了拱手道:“谢陛下隆恩。”</p>
这时,秦川才注意到王安石头顶90的忠诚度。</p>
等王安石坐好后,秦川才问道:“被外放这么许久,对朝廷可有怨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