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关于乌贼的名字的由来,还有好几种说法。</p>
其一是说为算袋所化,所以也叫作算袋鱼。</p>
《酉阳杂俎》中有段记载:“乌贼……海人言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形如袋,两带极长。”</p>
其二是说乌贼行事好诈奸贼,装死诱捕乌鸦。</p>
《南越志》云:“乌贼鱼,一名河伯度事小吏,常自浮水上,乌见以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乌,故谓之乌贼。”</p>
而“河伯度事小吏”这个有趣的别名最早出自《古今注·鱼虫》:“乌贼鱼,一名河伯度事小吏。”</p>
(《本草》作「由事小吏」。)</p>
《酉阳杂俎·鳞介篇》也有记载:“乌贼,旧说名河伯度事小吏,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p>
和乌贼有类似别名的还有龟、鳖、鼍(tuó ,扬子鳄)、�4�7(què)等</p>
龟和鳖是“河伯从事”;</p>
鼍(扬子鳄)是“河伯使者”;</p>
�4�7则是“河伯健儿”。</p>
其三则说是因为奸人用乌贼的墨写书契,行诈骗之术。</p>
《癸辛杂识续集》亦称:“盖其腹中之墨可写伪契券,宛然若新,过半年则淡如无字。故佼者专以此为骗诈之谋,故谥之贼也。”</p>
说的是乌贼的墨汁写的字,刚开始还清清楚楚,所谓“宛然如新”,但半年之后就消失了。</p>
所以用以诈骗比较好,因此乌贼就被谥号为“贼”了。</p>
也就是说“贼”是“墨鱼”的一种“谥号”,一种“戏称”。</p>
好比我们人的“外号”(诨号),这个人叫“母大虫”,那个人叫“花和尚”。</p>
是一种民间在日常生活中自动发起的一种称呼,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p>
而较为可靠的说法则是:它本名为“鲗”。</p>
《说文解字》:“从鱼,则声。”</p>
宋《颍川语小》:“世俗见其能吐墨沫,且‘则’‘贼’之音通,遂呼为乌贼。”</p>
乌贼的这些别名和传说,不仅揭示了其独特的生物特性,也映射出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方式。</p>
“怎么这一网这么多乌贼,是不是汛期来了?”</p>
阿灿看着鱼堆中的乌贼,也意识到了这点。</p>
“这一网能拖到这么多,估计是八九不离十了。”</p>
乌贼的产卵时间通常都是在午后到黄昏这个时间段的。</p>
“哈哈,刚刚捕完小黄鱼,回来就捕乌贼,我们这运气真是太好了。”</p>
身为海边人,乌贼汛再了解不过了。</p>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是渔民狂欢的季节。</p>
实在是捕捞乌贼太简单不过了。</p>
四大渔汛之中,小黄鱼汛、大黄鱼汛和带鱼汛都需要深入大海,或是围网、或是拖网……</p>
但是,捕捞乌贼不需要,只需要一艘小木船,一副手抛网即可。</p>
“这样,你去把船开到藏宝岛附近,我下水里看看海藻上面有没有乌贼卵,或者看一下水里面有没有乌贼。”</p>
“好,我去开船。”</p>
阿灿把整理到一半的拖网一扔,兴冲冲地跑去开船了。</p>
没过太久,旭日号就到达了藏宝岛外面海域。</p>
“别靠太近了,距离岸边差不多50米左右就可以了。”</p>
冯晔说完,也不管甲板上的渔获,进了船舱,把许久没用过的潜水装备翻了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