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艰难的抉择(2 / 2)

葬明 寒风拂剑 1718 字 2022-09-08

取下了宁远城屠城之后的建奴军,随即便在皇太极的率领下挥师南下,兵抵山海关之下,这个时候坐镇山海关的明将正是吴三桂的老爹吴襄,而他麾下基本上都是当年他一手拉起来的兵将,不过比起当年他鼎盛时期手头上的兵将,这个时候却逊色了很多,吴三桂去年率兵入关,带走了大批他们吴家的旧部,结果在阳谷县一战之中,全军尽墨在了肖天健手中,连同吴三桂本人,也被大炮轰毙在了阳谷战场之上,成了大明王朝的牺牲品。

现在的吴襄,可谓是四面楚歌,京师援军他指望不上了,京师的情况他比谁都了解,大明京师之中仅剩下了三万不到的京营兵马,这些兵马镇守京师已经是严重不足了,根本谈不上对他的支援,而且听闻宁远被破的消息之后,他麾下的关宁军兵将们也都是人心惶惶,士气大衰,虽然他在领旨赶到山海关坐镇之后,也收拢了一批杨国柱和唐通手下的溃兵,稍稍增强了一些兵力,但是这些兵将大多都已经是惊弓之鸟,根本就无法和建奴大军相抗。

就在杨国柱和唐通兵败之后不久,吴襄又得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刑天军的左路军被京营大将周遇吉放过了居庸关,长驱直入绕过了京师,进抵到了他背后的蓟州镇境内,虽然没有攻打蓟州城,但是却等于是把一把刀又抵在了他的腰窝上面,使其现如今腹背受敌,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个时候的吴襄走入到了一个历史上他儿ォ面临的怪圈之中,关外是汹涌而至的建奴大军,想要破关而入,关内他的背后则是大明的死敌刑天军,对山海关同样是虎视眈眈。

在宁远城被破之后,建奴奴酋皇太极便令多尔衮为先锋,督帅近八万建奴大军先行兵抵山海关之外,派出了信使入关,以皇太极亲笔信交给了吴襄,劝吴襄开关献降,归顺他们大清国,皇太极甚至不惜与封吴襄为王,试图打动吴襄令吴襄投降于他。

而另一方面吴襄提前还收到了卢象升的一封亲笔信,心中卢象升言辞恳切的力劝吴襄要死守山海关,并在信中力陈山海关对于汉人的重要性,劝吴襄要以大局为重,放下与大中国的旧怨,最好率军归降大中军,和大中军合兵一处共御建奴于关外,拯救大汉民族于危难之中,这封信写的是言辞恳切,卢象升可谓是将能说的话都在信中写了出来,甚至于以他的人头来保证,只要吴襄投降,今后大中朝入主京师之后,可确保吴襄的家财和家人的安全,确保他吴襄今后的荣华富贵,只要他这个时候投降大中军抑或是领兵死守山海关,那么他便是大汉民族的民族英雄!

吴襄拿着这两封劝降信,实在是难受的要死,一方面是控制了整个辽东诸部,并且拥兵二十余万的建奴大军,兵锋直指他坐镇的山海关,另一方面则是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的大中朝,现如今大明反倒不是他考虑效忠的问题了,他只能在这两个势力之间,择其一投靠。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决断的事情,对比两方的实力,建奴和肖天健的实力似乎应该说是不相上下,对比人马,建奴和肖天健似乎兵力也差不多,当然这个时候显然是建奴方面兵力更强一些,对他的威胁也更大一些,不过隐藏的实力方面,肖天健控制的人力物力乃至是总兵力,都要比建奴要强一些。

从战力上来说,两方都是他惹不起的人物,建奴起兵之后,从野猪皮一代开始,到现在的皇太极一代,两代人纵横关外已经数十年,这数十年间,他们两代建奴率领所部和大明官军屡屡交战,大明官军可以说是在他们手中屡战屡败,逐步的被他们挤出了辽东,这些年来,建奴更是派兵不断的破关而入,到关内行掠,可是大明却始终都对他们没有一点办法,督臣换了一拨又一拨,杀了一个又一个,可是辽东的局势却日益糜烂,直至今日整个关外全部被建奴夺占了过去,所以建奴在大明他们这些关宁军将的眼中,无疑是一个可怕的存在,从心理上,吴襄就非常惧怕关外的建奴。

至于肖天健,吴襄虽然没有直接跟他交过手,但是却也了解肖天健的发迹史,肖天健最早于崇祯七年间在陕西凤翔府兴兵作乱,后来入山西以阳城县为基础逐步坐大,这么多年来逐步从一支小小的流民军,发展到了眼下控制了大明整个中原腹地,连连占领了山西、河南、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等省,控制了大明几千万臣民和巨大的地盘,接着现在又开始兵发攻打北直、山东,眼下山东基本上只剩下一沿海等地还没有被他夺占,运河沿线基本上快被他攻到通州了。

而他麾下一手打造出来的刑天军,现在应该是称其为大中军了,对于大明官军来说,无疑也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噩梦,无数大明的名将,纷纷在他麾下的兵马面前折翼,这些年下来,已经数不清有多少大明的官军被他歼灭,多少名将死在了他刑天军的手中,就连他的爱吴三桂,去年奉旨入关对他进剿,也死在了他刑天军的手中。

如果说建奴是大明没落的起因的话,那么肖天健便是亲手将大明埋葬的人,这两方他吴襄都惹不起,到底该选择谁投靠一时间吴襄也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