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政治血统(2 / 2)

顿了顿赵祯环视一圈道:“这就是王安石说的执政风险所在。王雱有能力平乱,当然也可以选择明哲保身不犯错,代价会是暴乱持续,死更多的人,然后带来瘟疫。显然那不是王雱的错,是暴徒和瘟疫的错。但王雱选择了‘执政’且成功了。朕相信司马光和张方平的审查,你们呢?”

全部人低着头。

包拯严谨的道:“既然通过了审查,又没证据表明王雱存在滥杀无辜,那老臣支持陛下说法。”

赵祯道:“既然朕的神童于这个年纪就彰显了骁勇善战的执政才能,又有张方平、以及河1北富弼的推荐和保举,朕打算现在就把王雱提前选入流内官使用,为了大宋发掘人才诸位以为如何?”

汗,这次以文彦博和王安石为首的人出列大呼:“陛下不可,我等不是要质疑王雱的道德和能力,也不是要质疑陛下的眼光和判断,还不想说张方平和富弼。而是不论如何他只有十一岁,固然有才但不定性,把一个孩子选入流内官使用,对我大宋体制的影响太大。”

赵祯暗暗好笑的寻思,朕就知道你们会这么说,所以才狮子大开口说“流内官”呢。

这下赵祯便又道:“好吧你们的顾虑有些道理,那朕退一步,赐王雱正九品文散官‘儒林郎’,列入系列观察为朝廷储备人才,择机启用,这总行了吧?”

既然不“流内”了,皇帝也都说出“朕退一步”的话来,于是大家只得低着头了。

王安石又想了想觉得没毛病,这个官可不是我老王开口要的,乃是张方平和添乱的富弼更具情况作出的理智推荐。且那小子真有功劳,既然没找到他的毛病,总不能因为他是我王安石的儿子,就不许有官位吧?

是的在大宋大佬推荐也是做官的一种途径,就算皇帝不接受推荐、不任命,那么被推荐人再去考试也是有“加分”的。

于是老王哪怕觉得面子有些挂不住也只能默认了,不给皇帝找不痛快了。

其实如果有选择的话,王安石宁愿那小子不做官,因为那是给我老王添堵。但现在是皇帝要任命,是张方平和富弼要推荐。如果父亲出面拒绝那除了是矫情外,还等于质疑皇帝和张方平的决策。

不过文彦博仍旧念头不通达,前阵子司马光专门找老文爆了王雱很多黑料,导致文彦博对那犊子印象很差。

且文彦博亲眼见过王雱写的几篇策论,内容不评价但仅仅那字体,和文彦博冬天用脚写的差不多,于是文彦博出列道:“老臣不服。”

赵祯不高兴的道:“朕已经做出了妥协,你有什么不服的?”

文彦博有理有据的道:“王雱其人老臣不了解,所以不评价,但仅仅他写的那手字,以及此番杀这么多人的作为,万万称不得‘儒’字,不能赐儒林郎,只能赐登士郎。”

汗,赵祯也是醉了。

儒林郎和登士郎一样都是文系九品。不过这些家伙就这德行,称呼都要计较,因为这涉及了风水预兆等等复杂概念。这是欧阳修的锅,那家伙作为现今不能被否定的学问泰斗,他有一套相关的“专业理论”。

理论之一已经于前阵子大放异彩了,欧阳修说武人是小人属阴,中堂是正大光明之地是“大人”的地盘,属阳。于是狄青于庙堂行走会导致阴阳相冲,不利于治国和稳定。

一定程度上欧阳修说的有点道理,这个理论和张方平的“政治正确论”于终点交汇了。且欧阳修的“小人”不含贬义,只是大人的对应面。

于是赵祯痛并快乐着,拿这些个老夫子没办法。

某种程度上赵祯就因为这些要和老夫子们扳手腕,但上次在狄青身上因成分问题输了。于是赵祯犯浑了,这次把希望寄托于骨骼惊奇的王雱身上,在和这些家伙较量。

这次赢面当然大了,因为王雱这家伙的“成分”不同。人家素有神童之名,是王安石的儿子,秀才读书人身份,且有过微言大义似的养殖策论,还写过故事话本。是不是小白文先不说,仅仅读者量和人气都是中堂大佬难望其背的。

所以先不管那小孩有多奔放,但没人可以否定王雱是“著书立说的文人血统”,此点就是赵祯的底气。

要说狠,脑壳更大张方平韩琦富弼还在前面顶着呢,他们三手上的人命绝对比王雱多,但没人敢否定他们“儒”的身份。

YY到此,赵祯其实怼得过文彦博的,但也不想过度拨了文彦博面子,因为一但惹了文彦博,那个在家丁忧的风水专家又要写文章了。

赵祯只得摆手道:“行行行,登士郎就登士郎,传旨,赐王雱文散官登士郎。”

这下轮到老陈出来签字了,就不打太极了,他出列躬身道:“老臣遵旨,中书门下会最快做出任命。”

“陈执中这家伙也就这点好处了。”赵祯想着便起身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