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本来是随性而为的一个举动,但是他没有想到,带来的效果竟然如此巨大。他的这一番歪理邪说,在第二天,就传到了长安城,引起了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所有教习们的愤怒,尤其是孔颖达的徒子徒孙们,肯不得操刀来把‘李言’杀了,以治他不敬圣人之罪。但是出人意料的,最应该生气的孔颖达,却没有表现得特别愤怒,虽然他的脸色也极为难看,但毕竟没有爆发出来。
孔颖达一听这个言论,就想到了李牧。天下人读书都读的是圣人书,谁能有如此狂背之言论?也就李牧这个眼里没有敬畏的臭小子,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他没发怒,也不是因为不生气,而是他知道,他辩不过李牧。与其自取其辱,还不如就先别出声了,看看后续如何。
虽然学术界,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李牧自己,却没把这件事怎么放在心上。他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没有功夫浪费在这种事情上面。
所以,下一个雅集他就没去,让等待跟他‘battle’的人们扑了个空。也让一些认同他的言论的人,颇有些失望,认为他还是怂了。
等到再下一个雅集,李牧有了空的时候,人就没有那么多了。但他也不介意,本来他也没有太把这件事当回事,他讲这些,与其说是要传道,不如说是一种试验或者试探,他要看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更改起来的难度如何。
他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系统的章法,但总归来说,主旨在于反对假道学,反对空谈,大力提倡重商、民本、责任。
李言的能言善辩,让质疑他的人全部铩羽而归。一众亲自下场的大儒,全都灰头土脸地溜走了。而此时,找上来的不良人和东厂的番子,也终于确定了,这个李言就是李牧,并且把‘李言’的所有言论,都抄写下来,送到了长安城,供李世民阅览。
李世民会在临睡之前,把李牧的这些言论,当做睡前读物来看。有一些,他认同的,会做上标记。而不认同的,他也不会生气或者暴怒,而是会一笑置之,让高公公存档放起来。
留起来,是为了给后人看的,有些观点,李世民觉得自己可能不会认同,但是未来的大唐皇帝,未必没有用处。
今日,刚好送来了新的。李世民接过来,自动忽略了李牧跟人杠精的部分,忽然眼前一亮,神色也变得正经起来。
这是一段关于‘仁’的阐述,有人质疑‘李言’,说,你质疑论语,质疑圣人经典,质疑这个,质疑那个,那么在你的眼里,贤德之人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李言的回答是这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好1李世民读到这里,不禁脱口称赞。高公公在旁吓了一跳,忙道:“陛下,怎么了?”
“李牧这小子通透1李世民递给高公公看,道:“这两句话,可为百官之标榜也。”
高公公虽然是个宦官,但他跟在李世民身边时间长了,眼界和见识是有的。他看到这句话,顿时明白为何李世民会高兴了,哪个皇帝不喜欢这样的臣子呢?
“陛下,侯爷虽然孟浪一些,但是难得一片赤子之心啊1
“朕心中了然。”李世民的神色忽然冷静了下去,又翻开一页,道:“可是有人却跟朕说,李牧这是要开宗立派,想做圣人。”
高公公正想说,这是小人才会说的话。但是话到嘴边却没敢说,说这回的人,最有可能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其中最最有可能的,便是长孙无忌和袁天罡,若是袁天罡到还好,但若是长孙无忌,他可得罪不起国舅爷。
如此,便没出声。
李世民继续往下看,李言漂亮的回答,让提问者哑口无言,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继续抬杠道:“先生如此说,人生岂不是没有乐趣了?进亦忧退亦忧,什么时候不忧,什么时候乐?”
李言的回答更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方可称之为君子1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对高公公道:“承乾最近在忙什么?”
“回陛下的话,太子最近除了读书之外,就是署理内务府的大小事情,每日都忙到深夜才休息。”
“内务府的事情,暂时搁置一边,先让他去洛阳,跟在李牧身边学习吧。”
高公公不意外李世民的决定,应了一声,便退下去安排了。
半个时辰后,高公公又返回来,神色有些奇怪,李世民看到他的样子,道:“怎么了?”
“回陛下的话,太子说,他不想去。”
“不想去?”李世民也有点懵,奇怪道:“他会不想去?怎么回事儿,突然转性了不成?”
“老奴也不清楚,但是太子就是这样说的。他说读书东宫有师父教,而且李牧的很多东西,他也学不来,还不如好好的署理内务府,从实践中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李牧推崇的,太子也觉得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多有进步。”
“是么?”李世民并不尽信,但也没有再逼着李承乾的意思了,对高公公说道:“明天去一趟内务府,问问太子最近表现究竟如何,如果真的如他所说,去或者不去,就凭他自觉吧。”
“诺。”
高公公应了下来,心中却忐忑不安,他不知道应不应该告诉李世民他所看到的。太子身边有一个乐伶人,俩人的关系,行动举止,貌似是过于亲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