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三章:计划经济VS商业经济?(2 / 2)

他们没有任何的经商经验,特别是在关乎到身家问题的时候,这就会是一个大问题,敢将自己赌进去的,怕是没几个人。

但若想不出现什么隔阂,不出现真空期,最好的办法就是两者同时进行,让两者不会出现某些真空期,可以完美的衔接在一起。

起初的时候必然是计划经济占据上风,当自由经济占据上风的时候,计划经济就可以逐步的撤出,有序的撤出,前提是有足够的民间资本涌入,只有这样,才不会引起什么动乱。

至于国家操控,这个办法不是不可以,但是从长久来看,官商一体,并不是什么好的决定,这会极大的滋生贪腐的环境。

“父皇……”不大会儿的功夫,李承光从东宫赶了过来。

李元吉点了点头,算是回应了。

不过这一次,李元吉却没打算去问李承光的看法,这个事情太深奥了,李承光怕是答不出什么来,与其浪费时间,不如让他多听一些。

“开放一些技术可以,但是形式必须要改变一下,民间从未如此操作过,朕担心他们信心不足,所以最好的办法,应当是朝廷主办,由各地来负责挑选项目,然后派专人管理,如此,可以保证效率,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但仅是如此远远不够,同时也要鼓励民间个人投资,两者相辅相成,在资源上,尽可能保证公平对待。”李元吉直接说道。

“朝廷直接参与?”马周愣了下,他原本想的是让商业集团扩大投资范围的,但没想到李元吉更绝,直接让官府参与。

但这样一来,在资源上又怎么可能会公平对待?

不过李元吉既然这么说了,必定有其中的道理,马周只是表示了下疑惑,却也没问更多的。

“朝廷与地方官府直接合作,其中朝廷以技术以及一成的资金投资,占据四成的股份,并负责后期的技术更新,地方官府投资余下的资金,占据六成的股份,负责运营维护等。除此之外,各县也可以自主引入一些项目,让其成为县里的资产,但是这些,各州府要做好规划,避免项目重叠率过高,从而导致生产出来无人问津。”李元吉大致的解释着,但有些问题他还没考虑清楚,所以也就没说的太明白。

不过马周却是听出了点意思,说白了,这些工厂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盈利,或者说,在官方面前,他们不是盈利的,更多的只是为了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在对外的时候,他们可以是盈利的。

“比如说水泥作坊,朝廷与州府合作建立,这样使用的时候依旧只支付工钱即可,而个人若是也想开办,那他的水泥就只能卖给普通百姓?”马周说着。

“是这个理,如果有多余的产能,也可以卖到民间来赚钱,但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跟民间作坊来比拼价格和质量了。”李元吉点了点头。

“但问题在于,朝廷的作坊只有工钱,材料什么都是不出钱的,但是民间作坊一切都需要出钱来买,两者成本根本不一样,价格方面,就算朝廷卖一半,也是有的赚,而民间作坊只能赔钱。”马周立即摇了摇头,这不是个好办法。

一个有成本,一个没成本,那还不是怎么卖怎么赚钱?

百姓也不傻,有价格低的,质量好的,为什么不选价格低的?就算质量都一样,又凭什么去买贵的?钱多的没地方花了?

就算对朝廷作坊进行限价,可他们就算卖个最低价格,依旧是大赚,但民间作坊就不一定了,这两个的出发点根本就不一样,这还让人怎么玩?根本没得玩。

计划经济的重点就在这里,它的核心内容在于下任务,接到任务就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都可以拿着任务去要,免费的,而他们维持正常的开销,靠的都是国家拨款,基本没有创收任务。

后期国家拨款跟不上了,才想起来自主去创收,但即便这样,初期的时候优势也很明显。

不过到了后期,因为技术什么的跟不上,销量不行,又需要庞大的资金来维持开支,入不敷出,自然而然的也就慢慢被淘汰了。

“父皇,儿臣认为可以分为计划任务与自由任务,计划任务则是朝廷下发的任务,这类任务他们可以零成本的拿到原材料去生产,同样零成本的提供出来。但是自由任务的话,他们就需要按照正常的价格来采买原料,如此一来,不就可以保证两者的差距不被拉大吗?同时,也算是给相关单位增加了一些收入项目。”李承光也听明白了点,这一年多的见识不是白学的,这点见解还是有的。

别看他只是个小娃娃,说起道理来照样不比大人差多少,当然,比起那些老油条还是有差距的。

“恩,此计可行,适当的释放一部分产能用于营收,这些资金可以用来维持作坊的正常运转,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工坊建成之后,朝廷便不必再去投入了,而等到计划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也可以全面投入商业任务用于营收。”房玄龄附和道,这个办法虽然看似有些问题,但问题其实并不大。

相反,他更担心的是贪腐问题。

虽说现在的风气很好,但在大量的流动资金面前,有没有人管不住自己的手,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他不敢保证,任何人都不敢去保证。

当然,管不住又怎样?

管不住就可以不做了吗?照这样的话,人类社会恐怕现在还是原始社会呢。

“恩,此事玄龄与马周合计下,拿出个最佳方案来,项目优先在铁路,水泥路,卡车三个方向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