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昭和司马懿领命而去,抵达潼关后立即着手整顿军务。他俩深知责任重大,日夜不歇地巡视关隘,布置防线,确保每一处都坚不可摧。他还特别强化了士气,鼓励士兵们为国尽忠,誓死守护潼关。</p>
就在魏国紧张布防的同时,蜀国的大军也在诸葛亮的带领下稳步推进。两强的较量,即将在潼关展开。</p>
不多日,蜀军到达潼关之下,望着眼前巍峨的城关,诸葛亮也不得不佩服郝昭的防备之严密。然而,智者如他,不会轻易放弃。于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正式拉开了帷幕。</p>
郝昭站在潼关的城墙之上,他的目光坚毅而深邃,注视着远方蜀军的动向。他知晓,这场守城之战不仅是对自己指挥能力的考验,更是对魏国荣誉和士气的一次重大挑战。</p>
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采取了多种策略试图攻破潼关。他们使用了冲车、云梯等攻城器械,试图强行突破关口。然而,郝昭对每一种攻城方式都准备了相应的防御措施。他命令士兵们以巨石、热油对抗云梯,用锋利的箭矢和猛烈的烽火阻击冲车。每当蜀军的攻势看似即将突破防线时,郝昭总能及时调整部署,巩固防线。</p>
在防守间隙,郝昭没有忽视对士兵的精神鼓励。他亲自下到兵营,与士兵们交谈,了解他们的需要与难处。面对食物和水资源的短缺,他更是与士兵们同吃同住,拒绝任何特殊待遇。这种与兵共苦的领导风范,极大地提升了士气,让每一个士兵都甘愿为他效死。</p>
在郝昭的精心布防和坚定指挥下,潼关似乎化作了一道无懈可击的铁壁。每当诸葛亮设下计谋试图引诱魏军出击,郝昭总是谨慎地评估形势,不被假象所迷惑。他的稳重和耐心,让所有急于求成的策略都归于无效。</p>
夜幕降临时,郝昭会独自一人走上城墙,望着满天繁星,思考着战事的进展。他知道,虽然目前成功地守住了潼关,但战争的变数无数,不能有丝毫懈怠。这样的夜晚,他既是一个孤独的守护者,也是数万魏军的坚强后盾。</p>
半个月的时间,在拉锯战中缓缓流逝。尽管蜀国军队屡次调整战术,加强攻势,潼关依然固若金汤。诸葛亮虽有千计,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p>
战事眼见着一直胶着,但又没有什么变化。</p>
蜀军后方,永安城内,李严派遣都尉苟安负责运送粮米到前线进行交割。然而,由于苟安好酒且在路上怠慢职责,导致延误了十天的时间。</p>
对此,孔明非常愤怒。</p>
接到粮草后,诸葛亮严厉地质问苟安:“在我们的军队中,粮食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误了三天,就应该被处斩!你现在已经误了十天,你还有什么理由可说?”随后,他命令将苟安推出去斩首。</p>
长史杨仪见状,急忙上前劝阻道:“苟安是李严的人,而且西川的许多钱粮都是通过他来运送的。如果我们杀了他,以后就没有人敢送粮了。”</p>
听到这里,孔明才稍微冷静下来,略一思索,他下令解除了苟安的束缚,但仍然决定对他进行杖责,打了他八十下后放他离开。</p>
苟安受到这样的惩罚,却并没有留有一命的感激,反而心中充满了怨恨。于是,他连夜带着五六个亲信骑兵,直接奔向了魏寨投降。</p>
司马懿接见了他,苟安向他详细汇报了之前的事情。</p>
司马懿听后说道:“虽然你这么说,但孔明是个多谋的人,你的话很难让人相信。如果你能为我立一件大功,我会奏请天子,保举你为上将。”</p>
苟安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效力。</p>
“还请大人吩咐!” 苟安拜道。</p>
司马懿继续说道:“你可以回到成都,散布流言说孔明有反叛之意,打算自立为帝。如果你能让你们的主公召回孔明,那就是你的大功了。”苟安听后,立刻表示会按照司马懿的指示行事。</p>
苟安允诺后,立即返回成都。他见到宦官后,散布了关于孔明的流言蜚语,声称孔明自恃功劳巨大,迟早会篡夺国家权力。</p>
在三国时期的纷乱年代,信息的传播并没有现代那般迅速明确,多是依靠人的口口相传。苟安深谙此种传播方式的奥妙,于是他开始在成都的各大茶楼、酒肆中讲述他所谓的“真相”。他说诸葛亮在军中的权力过于集中,且常年在外征战,渐生异心,意欲取刘禅而代之。</p>
这些话很快就从市井传进了宫中,一时间,成都的街巷充斥着关于诸葛亮可能造反的议论。朝中的官员们听此消息后,反应各异。有的表示震惊,难以置信;有的则心存疑虑,对诸葛亮的忠诚产生动摇;也有明智者,认为这是谣言,意在离间君臣关系。</p>
在这波谣言中,最为难做的便是刘禅。这位年轻的君王,虽然才智不及先帝,却也深知诸葛亮的重要性。他在听闻谣言后,心中极度纠结,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召见了几位亲信大臣,希望能听到不同的意见以便做出判断。</p>
然而,谣言的效果显然已经开始显现,一些平日里与诸葛亮不和的官员开始趁机表达他们的担忧,认为此风不可长,必须早做防范。他们建议刘禅应立即下旨召回诸葛亮,削弱其兵权,甚至有人提议秘密处死以绝后患。</p>
与此同时,城中的百姓也对这一消息感到不安,诸葛亮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声望,民众多视其为国柱。苟安所散播的流言,使得民心惶惶,不知该信何人。</p>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忠于刘备的老臣,听闻此事后非常愤怒。他们很清楚诸葛亮的为人和贡献,于是纷纷上书刘禅,力保诸葛亮的清白,并请求彻查此事,找出造谣者,严惩不贷。</p>
刘禅面对朝堂上的争论和民间的惶恐,深感压力重大。他知道,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失去一位股肱之臣,更可能导致国家动荡。</p>
宫内的宦官趁机进言。</p>
宦官们建议说:“可以下诏让孔明回到成都,剥夺他的兵权,以防止他发动叛乱。”</p>
后主听从了宦官的建议,决定下诏让孔明班师回朝。</p>
然而,蒋琬站出来反对这个决定。</p>
蒋琬上奏说:“丞相自从出征以来,已经连续建立了许多伟大的功绩,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让他回来呢?”</p>
后主回答道:“我有一件机密的事情需要和丞相当面商议。”</p>
于是,刘禅派遣使者带着诏书,连夜赶往前线,命令孔明立刻回朝。</p>
刘禅的诏令被送至潼关大寨,孔明接过来仔细阅读后,深感无奈。</p>
他抬头望向天空,长叹道:“主上年纪尚轻,身边必然有奸佞之臣误导。我本想在此建立功勋,为何突然要我撤回?如果我不遵命返回,便是对主上的不敬。然而,若我奉命撤退,恐怕日后将再难找到这样的机会。”</p>
姜维听闻此言,心中忧虑,便问道:“若我军撤退,司马懿趁机发动攻击,我们又该如何应对?”</p>
孔明沉思片刻,缓缓道:“如今我军撤退,可采取分兵五路的策略。今日先从这个营地开始撤退。比如营内有一千士兵,我们可以挖掘两千个灶台,明日则挖掘三千个,后日再增至四千个。每日撤退时,都要增加灶台的数量。”</p>
杨仪听后,疑惑地问:“昔日孙膑用添兵减灶之法成功擒获庞滑,如今丞相却要我们在撤退时增加灶台数量,这是何故?”</p>
孔明解释道:“司马懿善于用兵,知道我军撤退,必然会派兵追赶。他会疑心我军设有伏兵,因此会在旧营内仔细数灶台的数量。当他发现每日都在增加灶台数量时,便会疑惑我军是否真的在撤退。这种不确定性将使他不敢轻易追击。我军便可缓慢而安全地撤退,避免损兵折将的风险。”</p>
正当孔明准备下令全军撤退时,孟获却是看不下去了。</p>
“丞相,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是如此回去,岂不是将这大好机会浪费了?”孟获出言劝谏。</p>
“孤一生忠贞,主上既招孤回去,孤却是不得不回。”诸葛亮也有些无奈,他这一生受名声所累,很多事情身不由己。</p>
“若是如此,某家有一计,或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孟获眼珠一转,准备献上计来。</p>
“哦,蛮王有何妙计?”诸葛亮好奇道。</p>
“既然要撤军,若是如此轻易走了,岂不可惜,军要撤,仗要打,潼关也要拿下。”孟获此言一出,帐内数人均是一愣。</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