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不知道王毅带他来此的临潼的目的,当看到以秦篆书写的“秦始皇陵”字样的牌楼时,他才想起历朝历代都有进行保护的秦始皇陵,就在临潼县。</p>
在帝国建立后,王毅曾下令对秦始皇陵进行修缮,并重新在原址上,按照各类史书文献进行地面宫殿的复原修建。</p>
对于这位始皇帝的陵墓,王毅十分重视。</p>
在他提出重修之时,有人曾提议动用倭奴充当劳力,被他果断拒绝,言:始皇帝乃华夏祖龙,当由我们这些华夏后人来动手修建,岂可假异族之手。</p>
于是,全体支持,王毅拨款六百万,调来顶尖建筑工匠数千,招募数万百姓为劳力,开设采石场,又从大兴安岭运来巨木。</p>
耗费数年时间,这才建城了秦代风格的秦始皇陵的地面宫殿。</p>
如今已经作为旅游景点开放,并安排了警署人员全天候巡视,火警也在周围设立了好几个点。</p>
不过,王毅今日可不是带着朱由检来看秦始皇陵的,而是秦始皇陵范围外不远的华夏帝王宫。</p>
来到华夏帝王宫的气派牌楼前,众人视线透过牌楼,看到了一片古建筑群,都是皇家规制。</p>
“这华夏帝王宫,可是指历朝历代的帝王?”朱由检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得开口问道。</p>
王毅点了点头:“除了历朝历代帝王,还有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p>
说着,他率先迈步,从牌楼下方走了进去,其他人紧跟其后。</p>
这华夏帝王宫,也是王毅力排众议,坚持要修建的,也是主要的规划者。</p>
华夏帝王宫的修建,已经耗时九年时间,历朝历代的宫殿已经完工,就剩外面的绿化、道路等。</p>
一旦完工,也会像秦始皇陵那样对百姓开放,目的也是为了增强百姓的华夏文明荣誉感。</p>
牌楼后方的第一座宫殿,名为三皇宫。</p>
进入三皇宫,众人看到了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彩色塑像,以及其他一些场景塑像。</p>
关于三皇,有多种说法。</p>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燧人、伏羲、神农。</p>
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伏羲氏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为中华文明的起始;神农氏则发明了农具,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p>
而这些先贤的功绩,在场景塑像中得以展现出来,也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p>
在三皇宫的后方,便是五帝宫。</p>
五帝所指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p>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统一华夏,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p>
颛顼、帝喾、尧、舜也都是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各自在位期间,都有显著的功绩,如治理洪水、制定历法、发展农业等,为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p>
五帝的功绩,同样在场景塑像中得以展现。</p>
在五帝宫的后方,是夏朝宫。</p>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6�8。</p>
大禹,本名姒文命,号禹,后世尊称为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p>
他最著名的功绩是治理滔天洪水,并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p>
在场景塑像中,不仅体现大禹治水的场景,还根据一些古籍文献,还原了当时的一些社会背景。</p>
在夏朝宫的后方,则是商朝宫。</p>
夏朝是商汤率军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建立的朝代,历经十七世三十一王,末代君主便是大名鼎鼎的人皇帝辛。</p>
对于帝辛,在史书上的评价非常低,在场景塑像内,也得以展现。</p>
另外,帝辛对抗巫(神权)的一面,也进行了一些场景描述,并以文字进行肯定。</p>
商朝宫的后方是西周宫。</p>
关于描述西周的古籍文献,相对商朝以前要多上许多,这主要是儒家对西周朝的推崇。</p>
所以,在西周的场景塑像很多,几乎是根据一个君主建立一个场景塑像。</p>
而东周宫之中,包含了东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p>
虽然是东周时期,但其中关于秦国的场景塑像,占据了很大篇幅,尤其是秦朝建立前的秦孝公、秦昭襄王等六位有大功绩秦国君主。</p>
离开东周宫,一行人进入了秦朝宫。</p>
朱由检看着那被冠以“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塑像,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历来都称秦始皇为暴君,为何你却给以其‘千古一帝’的美誉?”</p>
他对秦始皇的印象,自然是从史书记载和帝师讲解而来,而这些给他的,那自然是暴君的形象。</p>
所以,他很好奇王毅对秦始皇的看法。</p>
对于朱由检的提问,王毅做出了自己的解释:“秦始皇嬴政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首次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建立了秦朝,并创造了“皇帝”这一称号。</p>
秦始皇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包括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实行郡县制等。</p>
这些改革措施,奠定了华夏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p>
所以,这对于功盖三皇、德高五帝的秦始皇来说,‘千古一帝’并不是美誉,而是实实在在的功绩!</p>
这个说法也不是我率先提出的,而是由万历年间担任过云南姚安知府的李贽,率先提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