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请到王徵前往米脂县后,曹晋也从西安府泾阳县出发,进入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近湖南湖北地界),然后直往江西布政使司南昌府地界。</p>
曹晋这次要找的人,便是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人士,名宋应星。</p>
宋应星是万历十五年生人,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p>
之后,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p>
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年出版)等书。</p>
此外,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p>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p>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p>
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p>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p>
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p>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p>
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几次会试,均以失败告终,从此便断绝考科举之念。</p>
历史上的宋应星,主要贡献表现,在于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工作。</p>
同时,也对技术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着述成书使之能够流传下来。</p>
宋应星所着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p>
在农业方面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如包及数日,懊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p>
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己。</p>
还有,他还指出了水稻种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种问题。</p>
在手工业方面,宋应星力图运用定量的方法,他在叙述生产过程时,特别注意原料消耗、成品回收率等方面的数量关系,有着明确的量的观念。</p>
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p>
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p>
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p>
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p>
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p>
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宋应星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分别体现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方面。</p>
曹晋来到了南昌府奉新县,经过打听,得知了宋应星居住在北乡雅溪牌坊村,一路催马前往。</p>
到达村外,曹晋依旧是只带三五人入村,找到了宋应星的家。</p>
宋应星的家,是由土、木、砖三种材料建造而出,虽然看上去是新建,但完全看不出是富裕家庭。</p>
原本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是弘治十八年进士,在嘉靖朝累官至南京吏部、工部尚书,家境算是非常好,可家中一场大火,让得宋应星家境中落。</p>
曹晋来到宋应星的家,叩响了大门。</p>
不久,便有人来打开大门询问,正是宋应星的弟弟,名宋应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