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商团在应天府的负责人陈东亲赴江西,见到在洪水中挣扎的百姓,请求政务院给予支援。
十天之后,从倭国、东番调集的运输船赶到九/江府和南/昌府,然后分成几十个小队到各地施粥赈灾。
只是没想到赈灾的过程中,江/西各处的明朝官员,竟然对华夏商团的善行进行打压,甚至找人伪装匪徒抢走赈灾的粮食,让赈灾根本无法进行,华夏商团只能如实的向百姓告知,撤出了江/西布政使司的灾区。
老百姓悲愤欲绝,没想到这些官员竟然如此无人性,为了高价卖粮竟然连别人的善举都要破坏。
江西三府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冲击当地的豪族和官府,整个江西乱做一团。
南直隶赶忙派兵镇压,华夏商号在楚应同的见一下乔装打扮再次进入江西。
上百条运输船,日夜不停地转运灾民,共转移走了五十多万的百姓到倭国、魏州等地。
六月,北直隶南部各府饥荒、湖广承天府大水成灾,这次郑毅和政务院下了统一的指令,不再向大明境内运粮,而是运输船带着粮食过去,将灾民都运输出来,省得便宜了那些已经毫无人性的地方官员和世家豪族。
紧接着河南诸府遭遇蝗灾,关外商团和华夏商团再次进入,私下与百姓达成一致,乘坐运输船迁往辽东。
随后不久,本来洪涝严重的江西又出现百年不遇的旱灾,当时撑过洪灾的百姓在也坚持不住,纷纷请求华夏商团带他们离开,运输船再次从长江进入江西各府县,陆路也有专门的人进行转运。
无论是江西还是南直隶的官员,都不愿意太过得罪大华,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将灾民都给运走,也算是帮着他们解决问题了,就是那些屯了不少粮食的家族不太乐意。
但不乐意也没办法,最多也就是在底层添一点乱子,对商团的运作行不成任何影响。
随后河南的蝗灾波及两淮、江北、山东等地,地里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除了一些就是不愿意迁徙的百姓,剩下的都被华夏商团和关外商团给转运到了辽东、倭国一带。
这几个月商团基本上没做背的事情,就是马不停蹄的从关内运百姓到大华的疆域内。
政务院也将主要精力放在安置这些流民上,给他们分配土地、配发垦殖的工具。
到八月初,几次灾害攻击运出流民三百七十多万人,让各地人口锐减五成。
之后又是福/建泉州府爆发洪涝灾害,陕西、广东等地亦爆发大规模灾情。
在关内的两大商号活力全开,大量的招抚流民到海外去生活。
当然也没少赞助当地合作的世家,让他们协助流民迁移。
明朝廷几乎在之中没有做过任何有用的事情。
甚至朱翊钧见到灾害的奏折,都是一律的留中。
等到岁末,才算是平静下来,大明人口的将近五分之一被华夏帝国西纳。
其中运输到关外内外三江平原、东北平原、辽河平原、李朝和倭国的汉人子民数量高达三百万。
被迁移到漠南归化城诸地的人口将近五十万,东番和吕宋、琉球接纳了一百三十多万。
婆罗洲、满剌加、爪哇、苏门答喇等地接纳了将近一百多万人口。
暹罗和占城的基地接纳了将近一百万人。
为了安置这些人,郑毅甚至拿出一百万两黄金,从暹罗购买了原高棉人居住的湄公河三角洲。
至于属于占城的那些地方,不用花钱买,只需要大军带人过去,圈到哪里就是哪里。
将广南郑氏气的火冒三丈,但面对强势的华夏军,他们也只能将脑袋缩到壳子里面。
为了安置这些流民,陈义德甚至还派大军驱逐了沿海生活的高棉人。
将他们全都撵到了深山老林里面,反正都是一群不太听话的家伙。
至于暹罗根本无所谓,那边的人也不是他们的族人。
就是通过战争并入的,大华花钱买还有啥不能卖的?
这些百姓都需要妥善的安置,各地的工厂也是加班加点的生产。
粮食、物资等装船运输到流民安置点,保证流民迁移之后有吃的、有活干。
甚至以工代赈修筑了不少港口、工厂、水利设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对于大华来说,虽然损失了一些利益,但得到了巨量的人口。
倒是大明显得丝毫不在意,有些地方人都被迁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