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滚(1 / 2)

明朝大祸害 鹰隼展翅 1570 字 2022-09-08

这个时期的刺刀是直接塞进枪管里再拧紧的,这意味着装了刺刀的话火枪就没法射击了。英军在镇压詹姆斯党人起义的时候就吃到了苦头,由于训练不足,他们的步枪火力齐射没能阻挡住苏格兰剑盾兵的疯狂冲锋,又因为插入式刺刀要装上的话颇费时间,装上后又没法射击了,所以他们被疯狂的苏格兰剑盾兵轻松冲进了自己的阵列之间,用长达一米五以上的苏格兰长剑疯狂砍杀,死得那叫一个惨。龙岩峰自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他弄出来的刺刀是卡扣式的,火枪的枪口下方有刺刀托座,刺刀的刀镡有圆环,正好能够套入枪管。上刺刀的时候把刀柄上的圆环对准枪管套进去,塞入托座,托座上有个类似雨伞开合结构的卡扣装置,嗒一声就可以把刺刀卡紧,任你怎么挥舞都不会松动。要做出类似的装置其实并不难,会做雨伞的人都能做,轻轻松松就解决了刺刀的固定问题。

新兵们对他的小发明颇为满意,表示这个瓜皮虽然看上去不大靠谱,但弄出来的东西是真的好用。

除了拼刺刀训练之外,龙岩峰还给他们士兵们增加了投弹训练,他给他们配发一种类似木柄手榴弹那样的东东,两斤重一个,手把手的教他们怎么点火,怎么投,投得远投得准的,加鸡腿。虽说自己只是个农场民兵,但射击、投弹啥的,民兵训练教材里都有,他也下过苦功去学,教起来颇为得心应手。

骆尚志问:“龙老弟可是想给你的士兵装备飞雷?”

所谓的飞雷,说白了就是黑火药版手雷……对,这玩意儿古代就有了。在欧洲,专门负责投掷手雷的兵被称作掷弹兵,属于精锐部队,不好惹的那种。

龙岩峰有点惊讶:“老骆你怎么知道我要给他们装备飞雷?”

骆尚志说:“我们也进行过类似的训练,所以一眼就看出来了。”

龙岩峰饶有兴趣的问:“你们也装备过飞雷?效果怎么样?”

骆尚志摇头:“效果不好。哪怕我们用上了最好的火药,效果还是不行,如果用陶罐做壳体,投出去的飞雷落地即碎,顶多就是吓对方一跳;如果用铁做壳体,装药少了可能连壳体都炸不开,装药多了又投不远……反正就是不好用。”

龙岩峰点头。这确实是早期黑火药手雷的通兵,吓唬性质多于杀伤。没办法,黑火药的威力就这样,而手雷投掷类武器这一性质注定了它不能做得太重、太大,也就是说装药量不能多,这样一来还能有多大的威力?骆尚志很不看好这东西。

不过龙岩峰没有说话,他向来不喜欢逞口舌之争。男子汉大丈夫,有本事靠干货说话,斗嘴算什么本事?他会用事实向骆尚志证明,哪怕是黑火药手雷,也是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来的!

弹指间,两个月就过去了。在骆尚志和那一百名老兵的努力下,那三千五百名乌合之众奇迹般变成了一支可以令行禁止的部队。不得不说,这些从延绥走出来的少年确实天生就是当兵的料,让他们冲锋,哪怕前面是火坑也照冲不误;让他们断后,哪怕死得只剩下一个人了也不会逃跑。有一次龙岩峰让他们走正步,自己只顾着跟骆尚志聊天,将正在走正步的士兵给忘了,然后这帮家伙一路走正步走到了河边,眼都没眨直接走进河里,淌着齐腹深的河水一路走着正步过河……愣是没有一个想到要跑过去提醒龙岩峰自己被河流挡住了。等龙岩峰想起他们的时候,这帮家伙已经走着正步涉过了三十多米宽的河面,走到了对岸,一个个都变成了落汤鸡。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依然排着整齐的队伍走着正步,看样子龙岩峰不喊停,他们能一直走到世界尽头去。

骆尚志对自己的训练成果很满意!

龙岩峰对他和那帮老兵的工作也十分满意,私底下找骆尚志商量:“老骆啊,要不你把这一百名老兵全部留在这里担任总旗之职,我想办法给你一点别的回报,咋样?”

骆尚志皱着眉头说:“你想得美啊!这些都是受训多年的老兵,给座金山我都不换1

龙岩峰嘿嘿一笑,说:“我给你的东西可比一座金山还要珍贵哦1

骆尚志说:“那我倒要看看,开开眼界了。”

龙岩峰说:“行,过几天我领你去看。”

骆尚志有点迫不及待了:“为什么不现在就去呢?”

龙岩峰有点抱歉:“接下来这几天我会比较忙,抽不出时间来……”

这可不是瞎说的,接下来他确实很忙。

这不,第二天锦衣卫就来告诉他说那帮胡商又把大船开始天津了,要他去收货呢。他二话不说,带上人手骑着快马,一溜烟的跑到了天津。在天津码头,他果然看到一溜的大船,每艘船上都时不时传来几声牛吼马嘶,海风一吹,牲畜粪便的恶臭涟漪般扩散开来,那家伙,当真可以用“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来形容了。

码头工人差点没让他们熏死!

水管工马里奥和抢过他一票的辛格此时正在码头上恶狠狠地对视,大有一言不合就开扁的意思,可一看到龙岩峰,他们马上便露出灿烂的笑容,热情地迎上来嘘寒问暖。这可是中国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啊,多巴结他一点准没错的!

龙岩峰摆摆手,说:“客气的废话就不要说了,直接告诉我,你们都带来了什么货物?”

辛格问:“大人,我们为你送来了一千五百头耕牛,六百匹马瓦里马,五千斤钢铁1

马里奥说:“大人,我们为你送来了两千头黄牛,八百匹马瓦里马,两千五百支质量上乘的火绳枪,十万斤上好的硫磺,十万斤上好的硝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