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1 / 2)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对异姓兄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几乎一致,虽非双生子,却拥有比双生子更为默契的心灵相通。这两位便是商周时期的孤竹国王子——伯夷和叔齐。</p>

孤竹国,位于现今的冀东区域,是当时滦河沿岸较早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于商朝初期,约公元前1600年,因商朝分封同姓诸侯而立国。</p>

伯夷和叔齐,传说是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生活在商朝末年。国君在位时,深感商纣王暴虐无道,欲在乱世中保全孤竹国,认定长子伯夷和三子叔齐皆具贤能,能够接掌国家大任。然而,国君意欲叔齐继位。国君去世后,叔齐出于对兄长伯夷的尊重,遵循长幼有序的礼法,提出应由伯夷继承王位。伯夷却坚决推辞,认为父王遗命应由叔齐继位,为了成全叔齐,他选择了逃离孤竹国。叔齐见状,亦不愿违背兄长意愿,随后亦离国出走,最终国君次子承袭了王位。</p>

流亡在外的伯夷和叔齐在渤海之滨巧遇,他们决定借此机会避开商纣暴政,选择隐居生活,与东夷部落共处,期待太平盛世降临。当得知西方周族日益强大,周文王品德高尚,治国有方,他们认为那里才是理想的归宿,于是长途跋涉来到了周族的根据地岐山。</p>

不幸的是,到达岐山时,周文王已驾鹤西去,其子周武王继位。武王闻讯后派遣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并许诺给予他们相应的高位厚禄。然而,伯夷和叔齐认为此举并非他们崇尚的仁德之道,对投奔西周感到失望。</p>

不久,周武王率军东征商纣,他们挺身而出劝阻,认为武王在其父丧期兴兵,是对孝道的违背,且以下犯上,有悖仁义。然而,伐纣大势已定,伯夷和叔齐未能阻止战事的发生,最终被姜尚劝离战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