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过去了,张部长培训的情景历历在目。两年后,东方燕首次培训时,曾大量参照张部长培训的体例和内容,鹦鹉学舌。最初只是志愿者与火炬手培训。一边是首次参与火炬传递的志愿者与火炬手,另一边则是首次担任培训师的东方燕,就像一名刚毕业的幼儿老师,初入幼稚园,面对一群刚刚入托的幼童,两者都是初次面对此种场景,不管当天讲的怎么样,小朋友总是给予热情的回应。一来二去,时间久了,同样的内容讲的多了,东方燕不再紧张,不再面红耳赤也不再流汗抖腿,从紧张的桌子后面,泰然自若的走到台前,走下讲台,走在众多听课的人群中间,侃侃而谈。原来PPT上满满的字,越来越少,乃至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不再紧盯着屏幕,而是自由地注视着台下的人,多了眼神交流和鼓励,在屏幕和人群中间自由切换;不再像以往逐字逐句的朗读着PPT的文字,读的太快导致过早结束了培训,或者读的太慢,培训时间已过,内容才刚刚讲了一半。培训更具弹性,一切恰到好处。</p>
时光飞逝,东方燕的普通话水平没有太多提升,对于培训的自信与日俱增。常规培训之外,根据实际需要,借助于不同机会,不断钻研讨论,一步一个脚印,陆续组织开发火炬传递赞助商征集与市场开发,新型传递方式,仪式组织运行,圣火护卫队及安保需求等新的培训课程。在培训的过程中,东方燕根据大家的反馈和反应,不断完善和提升,从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增加更多互动与交流,适时提供激励,更多是参与式分享。教学相长,东方燕从中获益匪浅,在很多人心中播下了友谊的种子,一次又一次传递着“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火炬传递精神,收获了遍及全国各地的友情。</p>
而之后,随着奥友团队的壮大,为了激励大家的成长,让更多人能独当一面,东方燕特意安排团队成员都尝试走上培训讲台,从内部开始练习,通过内部考核后,正式对外提供培训。这是一个好的尝试,也付出惨痛的代价。</p>
没有项目的日子里,就是团队培训学习的日子。在龙城、古城、蓉城、杭州等不同城市,东方燕一次又一次让团队成员在酒店、办公室及长租内练习培训技巧,轮流讲解演示,互相鼓励与提出意见。看着他们,东方燕就像看到以前的自己。同样的问题一犯再犯,东方燕心中充满焦虑,但始终给予鼓励,持续给予纠正。信淼喜欢看着屏幕和地板,害怕与人对视;陈余演讲过程中习惯性打嗝,缺乏自信;只有曹源对于护卫队业务比较熟悉,举手投足充满自信。有些人东方燕内心觉得实在不适合做培训,业务不熟,也不善于沟通交流,在伙伴面前演讲,就像待宰的羔羊,东方燕于心不忍,曾多次试图放弃。</p>
这样的培训给东方燕或奥友团队带来了好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东方燕可以放手让大家组织培训,自己也有闲暇时间放心去写书写论文、做规划、谈业务。尤其是火炬手、志愿者,包括先遣组的培训,信淼、陈余都可以独当一面,而其他人通过培训,对业务也更加熟练,有了更多自信。东方燕不再亲自培训,而是让大家尽情发挥。甚至有段时间,东方燕看到成员一个个在台上讲,台下一个个认真的听,火炬手、志愿者,甚至工作人员与团队伙伴们打成一片,见面热情招呼。自己却不为人知,还曾感到过失落。好在时过境迁,他更为大家的成长感到欣慰和自豪。只是遇到临时应急,或者新的类型培训或组委会要求,东方燕才会现身培训。</p>
看着台下奥组委的伙伴,30多年来,同样的内容,怎么每次讲出时代的新意,符合时代的口味,东方燕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次他又带来了一个新的玩法。在工作人员关上窗帘和熄灯的瞬间,东方燕向祝融发出信号,祝融抬起两只手,他的两个手臂中分别射出一道光束,会议室内两名数字火炬手的形象突然跃上讲台,两名火炬手就像孪生兄弟,但细看,又觉得有些差异,就在众人小声议论之际,东方燕的分享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