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李儒再出封王计 众诸侯野心勃勃(2 / 2)

河间太守刘熙被封为河间郡王,琅琊国刘成被封为琅琊郡王。</p>

各个刘姓的大小诸侯,基本全被封王,就连刘备也应汉灵帝时期的平原令给他册封了一个平原王。</p>

而各路诸侯中,贾诩根据探子来报,扬州江东地界,有项氏一族,自称西楚霸王的后代。</p>

虽然明面上没有造反,但天下只要手底下探马能力强之人,皆也知道,那一地已被这项氏一族接管。</p>

而后贾诩便直接封那边的项氏一族的项梁为楚王。</p>

而后西凉马腾为凉王,公孙瓒为齐王,袁绍魏王,而袁术则是被封韩王,孙坚被封吴王。</p>

像朱元璋被封晋王...........</p>

一大波诸侯晋阶封王,封侯者的小诸侯也不在少数。</p>

并还附带一条诏令,异姓不可称王已被当今天子废除。</p>

这贾诩的封王诏书一发,很快整个天下诸侯大多数乱成了一窝蜂。</p>

接到刘协这个天子的圣旨之后,每个诸侯的表现自然是不一样的,有些欣喜若狂。</p>

有的诚惶诚恐,更多的则是陷入了沉思,平静地思考董卓为什么大肆封王,而封王之后,自己接了之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p>

最先做出反应的自然是朱元璋,以朱元璋的智力以及手下谋士的智力,对于贾诩李儒两人的乱国之计自然心知肚明。</p>

在接到天子诏书的那一瞬间,就知道这是董卓集团为了阻止刘辩日后再次联合众诸侯攻他长安。</p>

并且也是想让那些生出野心之人,能够更加名正言顺的出来造反,减轻后顾之忧,而这结果自然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p>

他虽然阻止了刘辩来攻伐自己,但是天下异姓王一多,他也就只能以一地之地称王,想要统一天下,以董卓之能力确实不行。</p>

而刘伯温之前曾为朱元璋出了一条计策,即“高筑墙,广纳粮,缓称王”。</p>

只是如今这封王诏旨一下,在刘伯温看来,可以先不接这封王诏令,等天下诸侯有一半以上的人接受诏令后,到时朱元璋再行接受,如此便可谓高枕无忧。</p>

虽然当年高祖立下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若有违反,天下共击之,但如今董卓竟然以天子名义将这一条给废掉了,这王位着实让人看着十分心动。</p>

罢了,这封王命令暂且不接,且观天下诸侯如何行事,再做定夺。</p>

朱元璋袖袍一挥,转身回到书房,立即提笔修书一封,派使者送往幽州,表示自己不会接受封王诏令,仍然会将铲除董卓当作首要任务。</p>

而袁绍接到封王的圣旨后,陷入了两难之境,他与身边的谋士审配、许攸、逢纪,田丰等人商议许久,却迟迟难以做出决定。</p>

袁绍集团的人自然也能分析出董卓此举的意图,在于分裂天下诸侯,阻止他们拥立刘辩,而且他们也知晓一旦废除“异姓封王,天下共击之”这一铁律,天下诸侯便会难以抗拒封王的诱惑。</p>

袁氏一族四世三公,天下最高的官职已被他们袁家之人担任,即使袁绍做得更好,再怎么拥立天子,最多也就是个中兴之臣。</p>

也就是再拜三公左右,到时也不过让他们袁家成为五世三公而已,如果现在接受这个天子的诏书。</p>

袁绍摇身一变就成了王,而且倘若称王之后能够更进一步,甚至称帝,那他袁绍在袁家历史上的地位可就不是一般人能抗衡的了。</p>

纵观整个大汉王朝悠悠岁月,那些能够以异姓之身获封王爵之人,除却开国初期那赫赫有名的八大功臣外,几乎再无他人可享此等尊崇至极的显赫爵位。</p>

这八人分别是:张敖被尊封为赵王,英布有幸获封淮南王,藏茶荣登燕王之位,韩信雄踞楚王之席,彭越被授以梁王之名,韩襄王的后代被拥立为韩王,英布的岳父吴丙欣然获封长沙王,卢绾亦成为燕王。</p>

尽管后来因着吕雉那擅权弄术的行径,这些异姓王最终都悲惨地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但能够被封王称孤,也着实可称得上是不枉此生了呀。</p>

毕竟,身为堂堂七尺男儿,若默默无闻、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p>

倒不如轰轰烈烈、风风光光地尽情活一回,哪怕仅有短短一年时光,死后亦可在那青史之上留下赫赫之名。</p>

就好比按照原来的历史袁术,虽然称帝被围杀身亡,但因他有传国玉玺也算是正统,历史书上对其记载也是驾崩。</p>

由此可见一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