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5章 不成比例(2 / 2)

战略上,只要高兴,他们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即便从纯战术角度上讲,他们通常也可以对步兵保持两到三倍以上的、可持续的战场机动优势。骑兵对步兵拥有两、三倍以上的攻击频率和选择战场和攻击方向的优先权。

面对松散的步兵阵列,骑兵很可能用一两次冲锋便轻松取得胜利;即便步兵阵列防守非常严密,有经验的酋长可以放弃正面冲击,改以充分地运用自己机动优势,或各个击破、或机动诱敌、或衔尾急追,迂回战术,切断对手的后勤补给,耐心地等待敌人被饥饿与惶恐而被拖垮,成功击败了数量上远远超出自身的对手。

如果某个游牧首领带着十万骑兵,从蒙古高原越过阴山或是燕山的关隘,或者突破辽西走廊的榆关进入华北平原——对于他们来说,这不过是一次轻松的旅行。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机动优势,在中原王朝的军队赶来之前,带了战利品从容地退回草原。

如果他愿意炫耀一下自己的勇敢或是贪婪于更多的战利品,他可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和中原王朝的军队决战一唱—这个地方很可能是个必须突破的关隘,因此在中国北方广阔平原上,游牧骑兵具有了如此强大的优势,农耕民族所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游牧民族可以决定这仗打还是不打,以及在什么地方打,即便他判断失误吃了苦头,也不大会遭致灾难性的后果,他大可轻易逃走。而中原皇帝毫无例外地把连通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山谷河川作为帝国最重要的国防线去刻意经营。而一旦这条防线被突破,中原王朝的噩梦就到来了。

可在这场胜面极大的战争中,游牧民族的首领付出了什么呢?他可以说,这场战争付出了接近于零的成本。他的收益却总是相当可观的,无论从哪方面计算这是一笔一本万利的买卖。

反观为了抵抗滚滚而来的游牧骑兵,比如说,十万骑吧,中原王朝的皇帝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呢?在一场可能到来的大决战中,他必须准备相当于数十万步兵的战力,还要很凑巧地把这些人全集中在主战场上,才能指望有些赢面。

为了供养十万大汉铁骑或是七八十万步兵,帝国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呢?赵昺简单的测算了一下本朝当前的基础数据,供养一名战士,除了提供他的装备外,更重要的是粮草,那就是百个农夫才能供养一名战士,而在军队远征的时候,耗费更是惊人。

农耕国家动员十万兵力,耗时一个月,即需要直接后勤保障人员三十万人。这四十万人在一个月的战斗中,就要耗费十八万石粮食。但这四十万人中,真正能用得上的兵力只有七万人,这还不够游牧民族两万骑兵吃一阵的。

如果这场战争耗时三个月到半年,一直处于动员中的四十万人,将耗费五十四万石到百万万石粮食。而这还仅仅只是个理想化数据,战争中的非正常损耗通常也是惊人的,因为如此大规模的调动中,意外不可避免,也许在漕运中因为洪水或触礁的损失、或火灾在仓库中被焚毁,更可能被某支游猎的游牧骑兵所劫掠。

若是这场战争进行半年,中原王朝动员了与十万游牧骑兵相当的兵力,且按七十万步兵折算。在这半年中,无论胜负,帝国的军队及后勤人员都将消耗七百余万石粮食。这当然不止是动用的兵力,还包括维持后勤的近三百万夫役所消耗的粮食。据此按照粮与谷为1比2的产出率,实际谷产量必须达到千五百万万石才能满足需要。

而秘书监的一班人根据赵昺设想以汉武帝远征匈奴为模本也做过个成本核算。宋代一石,约折合汉代两石半,则宋制遣五百万石折合汉制则近四千万石。而汉时一个五口之家,除去劳役之外,耕种面积不过百亩,收获不过百石,若西汉三十征一的标准税率征粮,则人均能提供约七斗的税粮。

据此则需要五千七百万的农业人口,才能提供七十万步兵或十四万骑兵(也就是卫青出塞远征的兵力)半年远征所需的粮食。可两汉人口的最高纪录,也不过六千万。且卫青、霍去并李广利们的远征军,还需要旗鼓、盔甲、刀剑、弓矢、车辆、战具、犒赏,以及安置俘虏或是投降部落……这些都需要花费帝国大量的财富和粮食。

因此史书上所载汉武帝虽然取得了赫赫武功,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民生凋敝,而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还是无法彻底解决外患,可见发动远征的成本之高。但既然赵昺明明知道消耗之重,为何还要执意北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