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6章 百炮轰城(1 / 2)

现代人受影视剧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攻城作战模式是:敌人一来,防守方立刻关城门,然后就是一顿放箭、扔石头或者倒热油;而攻城方就是拿个梯子就上,好一些的就配些投石机。其实虽然这些场景是古代城市攻防战比不可少的形式,但真正的战斗却要复杂的多。

首先攻防战不会像电视剧中那么草率,而是有着严格的部署。守方要侦察敌情,清查储备,准备并制造各种守城工具,派遣信使联系周边援军。而守城武器也不只是弓箭、礌石和热油必备的三件套,蒙元在攻取中原和对中亚的征战中,不仅学会了使用攻城器械,也学会了使用守城器械。尤其是在蒙元攻陷江南后,接收了宋朝的降军,也一并继承了遗留下来的各种武器装备。

城市是周边抵御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军事要塞,在一般的城池中皆会设立武库,储备大量的军械以备战争。而作为府城更是如此,宋朝武库中不仅有常用的刀枪、弓箭、盔甲等军械,还有床弩、抛石机、五梢炮、七梢炮等远程重武器。此外火药箭、蒺藜火炮、皮大炮等各种火器也会大量储备。另外也会布置像水缸、水桶、唧筒、麻搭等消防设备,用于防备火攻。

总之,一个城中的武库就像杂货铺,凡是能用于战争的物资,上至最为笨重的抛石机,下至一根皮绳都不缺,且数量会很多,尤其是处于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据说在元末明军攻陷西安时,城上还摆放着百多年前宋代制造的百余架床弩,由此可见武备之丰。

寿州千百年来这里一直都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在这片土地上,曾出现过多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箫箫”的惊世之战;更有无数响当当的名字于此地成王败寇。有史为记的就有著名的东晋时在寿州城外八公山下,淝水河边发生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秦灭楚时两军在此决战,秦王嬴政终破楚国都城寿春,而完成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业;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据八公山断了楚王项羽的后路,逼其败走乌江,自刎以谢江东父老,终成汉室大业;“赵匡胤困南唐”的故事至今还流传在寿州的街头巷尾。

作为一座屡毁屡建的城池,历朝历代也都进行修缮,寿州也形成了以楚王城为基础的王城,内城和外城三道城防,所以在周边要点失守情况下,这座城就是最后一道防线。而攻城也不是影视剧里那样简单,先要清除周边据点,然后才能到达城墙下面,也不是在底下搭个梯子架个投石机就可以了。双方还会爆发激烈的投石机对战和土工作业。真正的攻城战,比影视剧中复杂得多,也惨烈得多。

在宋军渡江北伐后,主力被抽调一空的两淮自然无力抵抗,因而第二军一路北上还算顺利,直到进至寿州。得到消息的元军早已进行布置,双方在城外进行了一场伏击和反伏击之战后,由于兵力和战斗力相差悬殊,失败的元军便放弃外围的争夺,转而依托城池坚守等待局势的改变。

刘志学则是一边扫荡城周的村镇,肃清小股抵抗力量,一边进行侦察。而获得的消息显示,元军退守城池后,立刻征调丁壮,发放武器备战,仅一次性就拨付了出弩火药箭七千只,弓火药箭一万只,蒺藜火炮三千只,皮大炮二万只,分造五十三座战楼,准备不测。又给木杆铁枪一千条,盔甲三千副,分发给上城守御军民。并发铁蒺藜三十箩。又造了大麻搭五百四十副,竹唧筒一千一百副,城上放置水缸五百只,贮水以防不测。

刘志学在进入帅府前只是一个低级军官,参加过与蒙元的攻守战,自然清楚其中的残酷。所以在侦知寿州敌军已经做好完善的准备后,他也犹豫再三,打算采用长期围城的方式,或在打造好器械之后再发起攻击,以此来减少己方的伤亡。

不过小皇帝的一道圣谕让刘志学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作战计划。对于仓促攻城,众将也是反对的,建议向陛下禀明实情,请求延后攻城。但是刘志学毕竟不是当年的小军官了,而是独挡一面的高级将帅,不能再只是考虑自己小集团利益,却是要顾及整个全局,因而毅然说服众将执行陛下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