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4章 皇帝与女王之大婚(1 / 2)

州牧虽说不是管理军政,仅仅是负责政务,但是州牧位置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朝中重要的官员的提拔,这些州牧可是有力的竞争者。

有着州牧的任职经历,能够让官员在以后的成长上更加的顺利。

负责三州之地的政务,兼任霜州州牧,这样的履历,足以让陈宫以后的道路更加的宽阔,陈宫何尝不明白皇帝的用意呢。

这也是让陈宫最为激动的地方。

士为知己者死,可以说,如果没有吕布的话,就没有他如今的陈宫。

陈宫再次郑重行了一礼,没有言语,吕布却是从他的举动中看到了坚定的信念。

帝国就是需要更多这样的官员,才能让帝国真正的繁荣昌盛起来,否则的话,帝国仅仅是有着实力雄厚的军队而缺少治理的官员的话,想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强盛和壮大,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

帝国的官员,在能力上更加的出众,他们能够为帝国的发展带来的是更大的帮助,能够让皇帝在应对战争和困扰的时候更加的从容,这本身就是他们的意义所在。

战争,是晋国的皇帝所不会畏惧的,遑论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晋国的官员对他们的皇帝是有着绝对的信心,如若不然的话,就不会有当前实力强盛的晋国了。

从晋军应对战争的方式和态度上,不难看出晋国皇帝的强势,这是一个面对战争,不会有丝毫退让的帝王,而这样的君主,会让晋国的子民有的是更多的骄傲,这样的骄傲,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让晋国的子民,有着更多的归属感,让他们有着更多的骄傲,何尝不是吕布一直以来的追求呢。

这样的过程,或许会有的是许多的危险,但是为了让晋国的国力强盛,让晋国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样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

贵霜的战争,虽说不是必要的,但晋国皇帝在这次的战争中的选择,证明了晋国的皇帝的态度,表明了晋国的皇帝应对战争丝毫不会畏惧的一面。

胆敢挑衅晋国,就要为这样的举动付出应有的代价。

现如今晋国的军队在贵霜之地取得的成功是令人震撼的,在这些震撼的背后是晋军将士为了战争的努力。

陈宫自然是知道这些的,而治理三州之地取得成功,才能让晋军的努力发挥出来最大的价值。

得到吕布任命的陈宫,有的是浓浓的斗志,两鬓斑白,又如何,他陈宫要在三州之地,施展毕生之才华,让三州之地,彻底的成为晋国治下,成为晋国皇帝征战他方的重要基矗

陈宫也清楚,当三州之地的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晋国的皇帝肯定会有其他的举措的。

晋国皇帝的侵略,为晋国的强盛带来的是更多的可能,虽说这样的战争对晋国本身即是一种伤害,但这样的伤害是值得的。

陈宫相信晋国的皇帝,愿意为晋国的皇帝付出更多的努力。

承受骂名等,都不是可怕的事情,不能为君主信任,对于一名有着远大志向的官员和有着能力的官员来说,才是最为悲哀的事情。

霜州州牧府成立,陈宫被吕布任命为霜州州牧,总揽三州政务的事情,在城内以极快的速度传开。

不少官员纷纷前往陈宫府上拜会,明眼人能够看出,晋国的皇帝给予了陈宫何等的信任,而这样的信任,是多少官员一生的追求

总揽三州之地的政务,这样的权力,不亚于昔日贵霜帝国的国相。

这也让陈宫成了三州之地炙手可热的人物。

当然,总揽三州军务的赵云,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从晋国皇帝的任命上,能够看到的是其对发展三州之地的决心。

上任之后的陈宫,并没有表现的高调,他清楚当前对于三州之地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是皇帝与女王的婚事,让这件事情顺利的执行下去,才是最为关键的,是能够让三州之地稳定的重要基矗

原本贵霜的子民中,对晋国有着排斥的肯定是不在少数的,说不定在暗中有着宵小之辈在寻求机会。

大婚之日,白沙瓦热闹非凡,这是晋国皇帝与女王的大婚之日,这是三州之地的头等大事。

能够目睹这样的事情,为许多人视作荣耀之事。

一块块雕刻着庆祝皇帝与女王婚事的香皂,被散发出去。

城内的民众,皆是能够得到这样的香皂,这让张灯结彩的白沙瓦,更加的热闹了起来。

要知道香皂在寻常百姓的眼中可是很珍贵的东西,以往更是贵霜的贵族才能享受的东西。

皇帝大婚,普天同庆,不仅是香皂,更是有着许多的物品下发,让安息和罗马帝国的使者看到的是晋国皇帝的大手笔。

仅仅是这些货物的价值,就非凡了。

更何况这些货物是从长安运送而来,不说其他,远程运送的消耗就是不小的。

白沙瓦的子民,从中看到的是晋国的皇帝对他们的女王的重视。

大婚仪式是礼部官员负责的,虽说繁冗,却是彰显出来晋国的威仪。

大婚之后,接受道贺,吕布牵起女王的玉手,走进豪华的马车内。

女王脸色微红,悄悄的打量了吕布一眼,小女儿姿态尽显。

放弃了贵霜女王的身份,成为了吕布的妃子,她自然是明白这样的举动会给晋国稳定贵霜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但是能够嫁给晋国皇帝这般的英雄人物,也是她所不能拒绝的。

晋国皇帝的种种事迹,女王是有所了解,越是了解,就会看到的是晋国皇帝的英姿和伟岸。

“薇儿,以后在朕的面前,不用这样拘谨,你是朕的妃子。”吕布笑道。

女王点了点头“夫君说的是。”

一句夫君,让吕布牵住女王的手紧了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