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乱象(2 / 2)

矾楼的成功,戏剧的成功自然也让一些人眼红,并且逐渐的有人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戏班子,打算模仿他们,推出自己的戏剧。于是,慢慢的京城里便开始陆陆续续的出现了一些戏班子,或者更准确点说,是草台班子。这些小戏班子,在民间找了一些过去演小戏的演员,摒弃过去演的那些粗糙的片段式的小短剧,努力模仿着许鹤他们的戏剧模式,演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故事。但是,好的故事内容,却不是那么简单容易就能打磨出来的。《女驸马》和《窦娥冤》这么经典的故事,那是在另一个时空里,被千锤百炼打磨过的,绝非凭空出现的,当然这一点,除了张恪本人知道外,其他人包括许鹤他们自然都是不清楚的。</p>

只是,随着许鹤的戏班子的成功,人们对于看戏的需求急剧的攀升,但光是靠矾楼剧场的演出,自然是不可能完全满足这个新兴市场的需求的。所以,尽管这些个草台班子所演的戏,水平不高,甚至于是粗制滥造的,却依然不乏观众会前去观看。这些观众的心态大抵就是:吃不到熊掌,吃吃鱼也好啊,总比没得吃好!</p>

当然,这样的市场环境,是无法动摇到许鹤他们的市场地位的,在高端戏剧市场上,他们依然可以说是断层式的领先于所有人,妥妥的唯我独尊,一家独大的存在。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开创者,同时还因为许鹤对于戏剧内容的严格把关,以及许合子她们这些优秀演员的加持,让他们的演出一直都保持在很高的水准上。因此,尽管也有一些小戏团直接照搬了这两个戏上台,只是由于水平上的差距太大,有形而无神,有架势而无灵魂,虽然也能吸引到一些观众,但在一些人眼里,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存在。不过,那些草台班子倒也不太在乎这个,他们本身的定位及目标人群就是这样的,他们也坦然接受这些,反正只要还有人愿意花钱买票看他们,那就接着演呗。至于艺术追求什么的,倒不是不想,它不是,如今还没到那个份儿上吗?</p>

关于京城戏剧界的这些情况,张恪倒也听说了些。不过,他对此并不打算插手什么,甚至连插嘴都没有。本身,这个市场就是在急剧扩张的,光靠许鹤他们,就是拼了命的演出,也根本不可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的。至于说,现今出现的这些乱象,那也是没有办法的,这个市场要成长是必须经历这个过程的。这些草台班子,必须在这些乱局中经历一次甚至是多次的洗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让其中一些优秀的戏班及演员在这个漩涡中,在经历充分的竞争后,再从中脱颖而出。到了那个时候,相信整个戏剧界也会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的。总之,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不经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因为这些考虑,张恪便不打算对此做任何事,这并非消极的放任自流,而是“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张恪是相信,有竞争才会有进步的,目前并不适合对此多加干预的。因此,虽然朝堂上已经有声音出现,想要对那些草台班子,进行取缔,认为他们过于低俗,有伤风化。皇帝也为此召见过张恪,询问他的意见。张恪只说了句:“百姓们对戏剧是有强烈需求的,适当的引导自然是应该的,但强行取缔它们,绝不可取,也无必要。”皇帝应该是听进去了这话,或许他也觉得,此事确实是没有这个迫切性,因此也就暂且将其搁置不谈了。于是,京城戏剧界便在这种大环境下,不断的快速发展着。</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