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冯玉祥督军河南,治军严明,一次砍了24个祸害百姓的手下。这帮不愿做饿死鬼的人竟然都要吃“第一点心馆”的包子,开封有个老规矩,死刑犯行刑前游街时,这时犯人想吃啥吃啥,只要提出来,刽子手就得屁颠屁颠地跑去拿,而店主必须免费让他们吃够,这大概就是传统的“黄泉路上人为大”的观念。开封民间传说,当时的第一楼没少被“宰”,忙坏了店里的大小伙计,不过消息传开,也算给黄继善做了一次极具震撼性的广告。房东吴仲琳是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有一天黄继善请吴老先生给自己的包子店起个名号。“我父亲就根据山洞梅花包子‘在京第一’的典故,取了个‘第一点心馆’的名字,并亲自用虎皮宣纸写好。这就是开封第一楼的第一块招牌。”</p>
1945年日本投降,开封光复,第一楼的生意有了好转。但随之而来的内战,又让第一楼遭受重创,处于半停业状态,为了勉力支撑,黄继善又匠心独运,将原来大笼蒸制、装盘上桌的包子,改为小笼蒸制,每笼15个,随要随蒸,直接上桌。这样既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的完美,又便于经营,备受顾客欢迎,开封灌汤小笼包至此正式问世。那时黄继善不用笼布,夏天铺荷叶,蒸出的包子带有一股清香;冬天没有荷叶,就铺松针衬笼,叫做松针小笼包子,更衬得包子小巧玲珑,洁白光润,清素雅洁,且有特殊的香气,增人食欲,很快得到食客的赞许。</p>
进入天下第一楼之后,三个人找到位置,看了菜单,倒吸一口凉气,一份灌汤包竟然要16元,要知道即使在郑城,一般的肉包子也就是五元一笼。</p>
16元一笼,赵洁看到这个价格,有些犹豫,想要出去,赵凝也小声说:“太贵了。”</p>
马小亮则对服务员说:“要3份胡辣汤,2笼灌汤包,3根油条。”</p>
胡辣汤是7元一碗,油条是4元一根,价格都不便宜,点完餐就准备结账,马小亮掏出了100元付账,前台找给了马小亮31元,一顿早餐差不多就是61元,这个价格真的不低了。</p>
马小亮调好了醋和辣椒,赵洁和赵凝也各自调好了酱料,然后开始吃灌汤包。马小亮小声对赵洁和赵凝说:“吃这个,尽量一口一个。”</p>
赵凝瞪大眼睛,似乎不解,赵洁夹起一个灌汤包,咬了半个包子,结果哎呀一声,灌汤包的肉汁则冒了出来。</p>
马小亮呵呵一笑,然后笑着说道:“第一次吃包子的人,往往第一口会把里面的汤溢到身上,还会烧得龇牙咧嘴。开封吃包子的经验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咬一小口),后喝汤,一口吃,满嘴香。”</p>
赵凝终于明白了,然后也小心翼翼的吃了起来,好歹没有有汤漏出来。</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