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技术肯定是全世界顶尖的,集团法务部查过专利,工业化实用性的天然气发电船,我们是全球第一家。”
李红卫很自豪的说道。
别说在九十年代,就算新世纪的一零年代,LNG类的发电船也是国际造船业中的尖端项目。
LNG发电船的正式工业论证,要在新世纪之后由意大利船级社牵头,联合了全球排名前五的船级社,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大半年的调研,最终得出了技术和利润双方面可行的结论,之后,LNG发电船才逐渐进入国际工业界的视野。
远嘉目前搞这玩意,国内也好国际也罢,压根就没有达成批量化工业生产的先驱可以借鉴,只能自己摸索着来。
中建三局在钢结构上有着国内第一的施工水准,也有火电站的施工资质,黄埔船厂在万吨级别以上的货轮中也有着丰富的建造经验,然后,这两个完全不搭调的队伍被远嘉整合到一起,负责港岛移动电站的项目建设。
项目的核心设备之一,天然气低温储存系统,也就是那个焊接难度几乎要上了天的大罐子,还是远嘉从东洋搞回来的旧货。
这年头,韩国造船业在LNG领域还是默默无名,在亚洲能拿出手的LNG造船企业,还是日本的三井和三菱,得益于岛国贫瘠的资源现状,在六十年代末期,日本就已经完成了LNG船舶的国产化,七十年代初,一大批日本本土建造的LNG船下水服役,为日本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着至关重要的能源输入。
严格的说,LNG发电船整条产业链的基础技术目前已经成熟,不过由于这条产业链过于特殊的缘故,等闲企业都没能力发起可以影响整条产业链的研发。
这条产业链上游是高难度的深海勘探与开采,十亿八亿美元扔进去也就是几口井的事儿,产业链的中游同样是高难度的特种船舶建造,一条船至少也得半亿美元的预算,产业链下游是难度更高的透平类发电设备,光一个全新发电型号的研发,丢进去两三亿美元都不保证能成。
能在这三个领域拥有研发新技术实力的企业,无一不是各自国家的基干企业,更重要的是由于天然气应用过程中的高危性,专业而敏感的电子探测设备,电子自动化设备才是把这条产业链走向成熟的关键。
九十年代初,在这颗星球上,横跨海工装备,船舶建造,航空发动机研发,电子芯片制造这四大领域的企业有且只有远嘉一家。
别看远嘉有瘸腿的地方,比如那个储存天然气的低温冷藏大罐子,但在这条产业链中无法替代的核心部分,远嘉无一缺失,比如储量巨大的天然气气田,可以及时调整性能的燃气轮机,全新成套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能力,大型船舶制造能力等等等等。
哪怕是产业链长得可怕的三井,由于缺少挂B的缘故,目前也没把触角伸入到深海矿产开采与勘探领域。
梁远把整个荔湾能源项目拆解成了三大块:天然气发电,天然气运输,天然气开采。
远嘉自身目前只负责烧天然气发电的那部分,开采和运输暂时都没涉及,否则单凭国内的技术力量,别说高难度的深海开采,LNG运输船这块暂时都是玩不转的。
整条产业链中最难的那个条件——找个大气田,已经被骰子搞定了,在资源储量已经明晰的情况下,开采设备只需要一定厚度的美元就可以搞定,甚至远嘉都不用自己掏钱,有的是海外银行团会高举着四肢或五肢来欢迎远嘉到本行贷款。
沙漠土豪的发家史就是远嘉可以参考的历史样板。
天然气运输这块在港岛电力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两条船就可以形成足够运量的穿梭运输航线,在LNG船舶的建造市场上,由于电子芯片产业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缘故,新一代LNG设施设备已经产生代差。
东洋最早下水的第一批LNG运输船,面对高性能新船的竞争,船东面临着要么进行技术改造要么选择退役拆解的二选一,远嘉花费四千万美元,很轻松的从国际船东手中买下了两条船龄二十年,排水量三万吨,十二万立方米天然气运输量的二手LNG旧船,依此来搭建荔湾能源自身的原料穿梭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