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寺林暗暗朝着艾娅和宋江潮挤眉弄眼,并且竖起了大拇指,仿佛正在说:
看,我就说了,交给导演就可以了。
现场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如果再继续反应迟缓下去,他的工作就要被陆潜做完了,他此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快速接过话头,中规中矩地感叹了一下现场盛况,而后就快速转入采访环节,将舞台中央的聚光灯让给剧组团队。
尽管镇定下来,但流程就稍稍有些赶,正是准备提问,主持人看了一圈,场都是高高举起的手臂。
堪比白桦林。
然后,主持人就点了“电影圈”的记者。
“电影圈”,和“娱乐周刊”齐名的娱乐杂志,尽管不是专业电影周刊,报道范围涵盖了电影之外的电视、音乐、综艺等等等等,但因为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平易近人的定位,销量始终在球位居前列。
另外,“电影圈”也是蓝夏电影节的官方合作媒体之一。
“……导演,首先恭喜电影在蓝夏赢得了十四分钟起立鼓掌的待遇。我想请问一下,今天欧阳娜涟……”
前半句,一切正常,常规套路;后半句,急转直下,莫名其妙,这起承转合之间完没有任何联系可言;而且,连接副词的使用也是完错误的,一看就知道基本语法都没有学好,应该回炉重修。
“……她才是电影本来钦定的女主角,但最后因为档期冲突没有成行。从成品来看,艾娅的表现非常出色,但艾娅和欧阳娜涟是两种风格的演员,那么,电影风格根据演员的变化做出了哪些调整呢?”
“另外,如果欧阳娜涟担任女主角,高寺林是否依旧是男主角呢?导演对电影的本来构思是什么呢?”
“谢谢。”
单纯从问题来分析,这位记者非常礼貌,而且也非常专业,问题部围绕着电影展开。
但经不起推敲,细细深入就能够发现,陷阱多多。
最简单也最直观的一个原因:
暂时撇开欧阳娜涟不说,记者的提问焦点始终围绕着“本来的版本”、“本来的构想”展开,这是否意味着,记者不喜欢现在的版本,又或者说,他认为现在的版本还有进步空间,演员还有更好的选择?
其实,关心演员的变化所带来电影风格的变化,这样的话题,有正确的提问方式:
“艾娅的表演带来了什么灵感”、“艾娅和高寺林的化学反应对电影产生了什么影响”、“评价一下两位演员的表演”。
诸如此类等等。
提问的方式、重点、关键,这些细节的变化就能够呈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面貌;但现在,这位记者选择的提问方式却充满了挑衅和攻击,再加上欧阳娜涟的话题掺合其中,整个用意就再明确不过了——
尽管陆潜在红地毯应付了相关问题,但当时噪音影响太大,记者们根本没有能够好好展开后续攻击,现在来到新闻发布会,自然没有人愿意错过这样的机会。
那么,陆潜又会如何回应呢?
当然,陆潜可以展开辩论,可以展开对峙,甚至展开攻击,论口才论急智,他不需要害怕眼前任何一位记者,哪怕眼前记者的规模远远超出预期。
但是,这样管用吗?
一来,“电影圈”记者应该不是唯一一个,其他蠢蠢欲动的记者都在摩拳擦掌呢,回应了一次也就意味着必须回应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二来,记者们挑起冲突就是为了制造话题,也就是说,无论陆潜如何回应,他们都能够将话题延续下去,爆点和噱头应有尽有。
此时,那名记者提问完毕,场汹涌的躁动和迫切就是最好的证明,仿佛看到腐肉的秃鹫般齐齐聚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