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一团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顶上,吓得银杏几人纷纷尖叫着转身避开,闽大郎将弟弟妹妹护在怀里,章云娘也顺势背过身去,一把将陈幼筠搂在怀里。
“娘!我不怕!”陈幼筠抬头对着章云娘说。
陈幼筠扶着母亲的胳膊,踮着脚尖,远远看着,在钱塘江潮头上的弄潮者,有百余位,有僧人,有儿童,个个披头散发。
他们借着铺天盖地、既快又猛的潮头冲上来,潮头越大,他们越弄潮弄得欢。
他们一会儿执大旗或小旗,一会儿执红、一会儿执绿,浮在潮面,腾身百变。
有弄潮者,手脚并用,执五面小旗浮潮而戏弄。
弄潮儿上岸后,专门有人等着打赏银钱以及酒肉。
还有一些抢潮头鱼的人扛着潮兜,站在沙滩上等着潮水的到来。
当江面上的一条白线自远而来,化成跟前呼啸的潮水时,他们也开始随潮奔跑,看到有鱼,就转身一跃跳进潮中,用潮兜用力一捞,再迅速地跳出潮头。
陈幼筠的衣服被飞扑过来的江水溅湿了大半,而她兴奋的脸颊绯红,眼睛亮晶晶的。
八月十八日这日,闽大郎跟随父母邻居一起再次去看潮。
因为这日,杭城帅司到郊外,教习节制水军。
“杭城帅司出动了数百只舟舰,从西兴、龙山两岸排布开来,在潮头来前,让兵士在潮水上一会儿展旗,一会儿舞刀,一会儿弄枪。”
“特别是水军船只,水战演练:数百舟艇,互相追逐,火箭群飞,阵阵轰响,试炮放烟,火光四起,“敌舟”荡逝……”
闽大郎回来后,手舞足蹈着,跟陈幼筠几人描述着现场的盛况,恨不得当时他也迎着浪头跳下去,搏击风浪!
陈幼筠几人听的心神向往之极,早知道她们就再歇息一天,也去观看了!
等明年八月一定要去观看!陈幼筠和母亲、银杏约定好。
进了九月,包子铺的生意慢慢在恢复,虽然每天卖出的包子量,还没有恢复到之前,但是也算一个好现象。
陈幼筠想着时间差不多了,是时候推出包子铺的新品。
于是陈幼筠跟着母亲章云娘在厨房研究了好几天,二人决定在包子铺上蟹黄汤包。
蟹黄汤包堪称秋季的时令食品,常被人赞叹不已。
“蟹黄汤包的特色是皮薄如纸,吹弹即破,制作'绝'、形态'美'、吃法'奇'。”
“九月正是菊黄蟹肥的季节,蟹黄汤包以皮薄、馅嫩、味鲜、不腻而著称,于制蟹油、皮汤、做馅、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严格要求,看起来似秋菊吐艳,吃起来鲜而不腻。”章云娘跟陈幼筠讲解着蟹黄汤包的做法。
“蟹黄汤包的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馅为蟹黄和蟹肉。”
“汤包的汤,用散养老母鸡为主料煨制,待高汤冷却后切成皮冻,掺入鲜活螃蟹肉和蟹黄搅拌成馅,制作工艺精妙绝伦。”
“皮冻遇冷凝固,加热化汤,当汤包蒸熟后,便化作晶莹剔透的汤汁,咬在嘴里一口爆汁,皮冻功不可没。”
“做普通馒头用的是发酵面,做汤包面皮用的则是老酵面,揉面团时,要揉出轻微“啪啪”声响。”
“这样的面团擀成的面饼才劲道十足,一小片面皮能拉成一方小手绢。”
细细讲完后,章云娘先亲手示范包着包子,做给陈幼筠看。
汤包是现做现蒸,章云娘一手做汤包绝活看得陈幼筠瞠目结舌,小小面皮上放着一大块馅心,看似完全包不住的样子,可短短数秒,在她巧手翻飞中,拉出一张张小面皮,馅心全被包了进去,眨眼间,桌上一下子多出了十数个汤包。
汤包个小易熟,上了笼笼,片刻即熟。
“汤包最好现蒸堂吃,有句话老话:宁可人等汤包,不可汤包等人。”章云娘一边掌握着火候,一边跟陈幼筠说着。
刚出笼的汤包,面皮是软的,时间一长,皮子就会变硬,口感也大打折扣。
陈幼筠将竹制蒸笼摆上桌,揭开蒸笼盖,热气缭绕,饱满的汤包躺在柔软的褐色松针上,面皮微微发皱,厚度不过两、三张薄纸,透过表皮,肉馅泛出微红,混合着汤汁在皮子里打转,煞是馋人。
“好香啊!”陈幼筠闻着香味,口水都要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