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选是李善长的后裔,这是群臣认可的。</p>
当年李善长被诛,并没有全家族灭,太祖特赦诸子弗诛。</p>
他的长子李祺与临安公主的两个儿子,一个为留守中卫指挥,一个为旗手卫镇抚,后来被罢世袭。</p>
这两人都留下了后代,子嗣曾经以恩荫担任知县、州判。</p>
可以说,李家虽然败落,和有爵位的功臣后裔不能比,但是仍属于官宦之家,能以恩荫入仕。</p>
后裔也颇为繁茂,李世选就是其一。</p>
确认他的身份后,朱由检道:</p>
“伪造敕书,该当如何定罪?”</p>
署理大理院掌院的张九德道:</p>
“凡诈为制书、及增减者,皆斩。”</p>
“未施行者,绞。”</p>
“李世选所拿敕书为伪,当以未施行判绞。”</p>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p>
“那就如此定罪吧!”</p>
“此案也不必大张旗鼓审判,以免引起物议。”</p>
又向群臣问道:</p>
“李世选是功臣后裔、又是公主之后,当在八议之列。”</p>
“他犯的罪是否属于十恶,能不能够减罪?”</p>
八议有议亲议故议贵等条款,符合条件者犯罪需要奏闻,交由皇帝裁决。</p>
李世选的身份,这些都能勉强够得上。只要他犯的不是十恶不赦之罪,就能取自上裁,由皇帝予以赦免。</p>
韩爌想到皇帝之前要把李世选交给贵族法庭审判,有些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回道:</p>
“八议之五曰议能,谓有大才业,能整军旅,治政事,为帝王之辅佐,人伦之师范者。”</p>
“李善长与太祖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曾被誉为勋臣第一。”</p>
“臣以为可以议能。”</p>
其他臣子闻言,纷纷予以附和。</p>
他们对李善长大多同情,赞同皇帝减免李世选的罪过。</p>
毕竟作为臣子,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后裔,能够被皇帝减免罪过呢?</p>
李世选的敕书就算是伪造的,也称不上谋反危害社稷。他的这种行为,不在十恶之列。</p>
朱由检见到群臣的态度,微微点了点头,决定道:</p>
“既然如此,就以八议的议亲,赦免李世选的死罪。”</p>
“不过他伪造敕书,不惩戒不足以威慑天下,判他流放海外,终身不得踏入中原一步。”</p>
定下了对李世选的处置,朱由检见群臣对李善长大多有同情之意,又问道:</p>
“朕在先前定下紫阁功臣时,命礼部和太常寺厘定太祖功臣和成祖功臣名单,在南京和北京分别建立功臣庙。”</p>
“此事进展如何,有结果了没有?”</p>
礼部尚书温体仁道:</p>
“臣按陛下旨意,把有功之臣尽量列入功臣庙。”</p>
“太祖功臣庙正殿六人: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p>
“西序八人:越国武庄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巢国武壮公华高、虢国忠烈公俞通海、江国襄烈公吴良、安国忠烈公曹良臣、黔国威毅公吴复、燕山忠愍侯孙兴祖。”</p>
“东序七人:郢国公冯国用、西海武壮公耿再成、济国公丁德兴、蔡国忠毅公张德胜、海国襄毅公吴桢、蕲国武义公康茂才、东海郡公茅成。”</p>
“此二十一人和郧国公廖永安、永义侯桑世杰,尽皆配享太庙。”</p>
“嘉靖之时,增诚意伯刘基、营国公郭英配享。”</p>
“臣以为此二十五人,应当尽列入太祖功臣庙。”</p>
朱由检微微点头,看着群臣的目光,说道:</p>
“此二十五人,除诚意伯刘基外,都是武将出身。”</p>
“有没有其他功勋卓著的文臣,可以列入功臣庙?”</p>
这句话让群臣很是欣喜,他们都是文臣,当然希望有文臣能列入功臣庙,甚至配享太庙。</p>
再想到先前所谈李世选敕书案,这些人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想法,韩爌道:</p>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李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p>
“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p>
“此等功臣,臣以为当列入太祖功臣庙。”</p>
群臣对此纷纷附和,大多认为李善长有列入功臣庙的资格。</p>
事实上李善长被杀之后第二年,就有人为李善长辩解,太祖也未怪罪。</p>
可以说,天下间为李善长鸣不平的大有人在,大多认为太祖对功臣太苛刻。</p>
朱由检见群臣大多附和,也明白了他们的想法。</p>
不过他为了维护太祖的光辉形象,当然不可能为李善长完全翻案。在扫视群臣之后,忽然道:</p>
“众卿可知,李善长因何而死吗?”</p>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低头无语。</p>
他们大多认为太祖是找理由杀功臣,但是在皇帝面前不好说出来。</p>
礼部尚书温体仁揣摩皇帝意思,说道:</p>
“李善长之罪,在于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实属大逆不道。”</p>
“故而太祖诛之,让功臣引以为戒。”</p>
朱由检微微点头,对太祖定下的罪名当然是认可的,又向群臣追问:</p>
“李善长时年七十七,已是风烛残年,太祖为何认为他是大逆不道呢?”</p>
“众卿可曾想过吗?”</p>
群臣想说太祖就是想杀功臣,但是在皇帝面前显然不能这么说。</p>
纷纷表示不知,对这个问题没有回答。</p>
朱由检叹息一声,说道:</p>
“尔等想不明白也不为异,毕竟你们都是忠臣,从未想过谋逆。”</p>
“太祖之所以杀李善长,是因为司马懿留下的教训太深刻,不得不杀之耳。”</p>
“李善长狐疑观望,知胡惟庸逆谋而不检举,太祖一旦生病,对他自然担心。”</p>
“为了不给后人遗祸,只能在群臣请求下将其除去。”</p>
“否则李善长再活二十年,焉知天下姓谁?”</p>
群臣听到这番话,内心悚然一惊,知道是皇帝的发自肺腑之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