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锦衣卫西北镇抚使(1 / 2)

确定了散官勋级的调整,朱由检当即任命道:

“内阁首辅黄立极,辅佐朕登极有功,这些日子又一直用心办事,由左柱国加上柱国。”

“原上柱国张居正,继续追赠上柱国。”

“正治上卿袁可立,勋级改为上护国。”

特意点了三个人的名字,袁可立的勋级只是改个名字,没有什么好说的。

张居正继续追赠上柱国,显示了皇帝对张居正的推崇,没有人不开眼地反对。

黄立极由左柱国加为上柱国,就有些让人惊讶了。

要知道,魏忠贤倒台之后,弹劾黄立极的奏疏并不算少。皇帝这个态度,明显是要留下黄立极。

一时间,黄立极这个久经宦海的人物,也不由有些感动。颤巍巍跪倒在地,表示不敢受上柱国。

朱由检将他扶起来,和颜悦色地说道:

“朕年轻识浅,需要黄卿这样的大臣辅佐。”

“外面的非议就让外面去说,朕还不知道黄卿的忠心吗?”

“黄卿要用心做事,留下一番功绩。”

这句话意有所指,群臣都猜测皇帝是要黄立极力推磨勘法。

只是以黄立极在朝野的名声,他有那个能力吗?

他可不是张居正那样大权在握的首辅,权力完全是依附魏忠贤而来,如今魏忠贤倒了之后,朝野中还有谁听他的?

皇帝想让他力推磨勘法,那是选错了人!

朱由检确实有让黄立极力推磨勘法的想法,却也不完全指望他。之所以留下黄立极,纯粹是他觉得这个人比较有眼色。

自己要批的奏疏,黄立极等大学士从来没有异议。自己不愿意批复的,他们也能拟出票旨。

所以他决定把四个人先留下来,免得换了人可能会出问题。

他心里觉得这样的内阁也不错,算是比较顺手的秘书机构。

不打算让大明再出个张居正,几乎成为礼绝百僚的宰相。

对张居正的能力比较推崇,朱由检也希望有个救时宰相。

但是如今的朝野上下,明显没有那样的人物。历史上崇祯朝五十个内阁大学士,最有名的是温体仁、周延儒两个奸相。这两人在治国上也没显出什么能力,天赋全点在政治斗争上。

考虑到内阁大学士是从翰林院词臣而来,初衷就是帮助皇帝拟旨意,几乎没有地方主政经验,朱由检对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张居正那样能力超群的才是异数,多数大学士治国能力并不强。

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这样的内阁显然承担不起重任。再加上内阁的权力太大,几乎威胁到皇权。朱由检决定把内阁职权弱化,抬高九卿地位。把九卿当成分管一摊的副总理,用常参会议加强他们的决策权。内阁不说完全被撇在一边,存在感却也不强。

这种情况下,如果内阁大学士太强势,反而会和朱由检产生冲突。黄立极这四个人有依附阉党的原罪,反而更适合留下来。

一旦他们违逆朱由检的意思,直接放开保护任人弹劾就是了。到时候只要他们还要脸,就只能自己辞职——

使功不如使过,可谓至理名言!

这种想法,朱由检没有明说,朝野中却有人看出来。

黄立极等大学士之所以一直被人弹劾,就是因为有人希望改变这个状况——

文官绝不愿他们辛辛苦苦确立的内阁制度,被皇帝当成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