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著作无论是译作,还是辜鸿铭的原作。欧罗巴诸国的影响,都极为巨大。一九一五年,辜鸿铭的《春秋大义》,被翻译成东瀛文、英吉利文、普鲁士文等数种文字,刊行于世界。对于一战中和一战后的普鲁士,以及欧罗巴诸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普鲁士,甚至掀起了一场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这些著作,有许多都成为欧罗巴一些大学的必读书目。一九二零年,在普鲁士莱比锡出版了由奈尔逊教授翻译的辜鸿铭论文集《呐喊》。
其价值,甚至还高于众人所熟知的那一本同名作。
当日的华夏,深受诸国欺凌。直到如今,华夏与欧罗巴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以欧罗巴一系的文化为主导。欧罗巴诸国的人自认为高高在上,华夏有些人,心中的辫子没丢。西学东渐,轻松容易。
华夏的文化,却一直都推广困难。但其关键所在,并不是华夏数千年文明,不如欧罗巴诸国。而是大多数以此为业的人,学养不深。无论是翻译还是表达,都很不到位。浮皮潦草,停留于表面。即便如今,也是如此!
华夏的四书五经,自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有到达华夏的传教士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传教士并不真正理解华夏的文明,所以,翻译也只是积字成句、积字成篇、误解曲解、死译硬译、断章取义,连意思都不连贯。
当日,传教士理雅各所翻译的十部《华夏经典》,在欧罗巴人,以及对于欧罗巴文化了解不多的人看来,已经算是经典。但是,在辜鸿铭看来,却都是扯淡!
东学西渐虽然艰难,但是华夏数千年的传承与文明却自有辉煌。一旦有人真的能够切中要害,其造成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而辜鸿铭便是这少有的能够真正切中其根底的人。可以用西方人的方式,讲述华夏文化。
也可以用西方化的视角,观察和注释华夏文明。从这个角度来讲,一百余年以降,辜鸿铭至今仍旧是这个领域的第一人。后人不肖,不如其远矣!
无论是在辜鸿铭出现之前,还是在辜鸿铭出现之后至今,还没有谁,能够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华夏之外,输出华夏的典籍文章!
在翻译之中,辜鸿铭并不拘泥于字句章节,而是意译。采取“动态对等”的方法,用欧罗巴人所知的方式,表现华夏文明的内核。在翻译《论语》的时候,甚至采用了和《论语》相同的对话方式!
其翻译的标准极高——“(要)彻底掌握其中之意义,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要再现原作的风格。”
正如其在《论语》译序中所言——“为了让读者彻底理解书中思想的含义,引用了欧洲一些非常著名作家的话,作为注释。通过唤起业已熟悉的思路,这些注释或许可以吸引那些了解这些作家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