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手还是敌手,分清这点很重要。
现在对方劈头招呼一枚红外制导导弹,就算是递来名片了。
如果蒙击开始时不打算给对方发动攻击的机会,这枚导弹是没机会发射的。但是战场上二员对阵,互报身份是最基本的礼节。就算在空战环境中,条件相对恶劣,敌我双方不一定能通上话,但至少要昭示自己的明确目的。
他没有抢先开火,就是源于这单纯得如同骑士精神般的想法,其他人可能估计不到。如果是那些佣兵知道了他的这套荒唐逻辑,非得笑到下巴脱臼。可蒙击就是这样的人,不仅是绝不轻易出手,甚至将生命作为一种原则。无论杀得再怎么你死我活,留住对方的性命是底线。
也许是在甲午年战争时,递送战友的阵亡通知书、保留战友遗物这种事情做得太多了。年轻的时候没什么,等到稍微成熟后,这些经历和记忆会涌现出来。那些以为忘记的事情,只是没有在乎罢了,但记忆永远都在脑海里。当时没有改变自己,后来却会对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对方一上来就招呼导弹,蒙击便觉得对方没有对生命的敬畏,自然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他又何必束手束脚不付诸全力,好像侮辱对方似的。
蒙击没必要担心了,他收到了在对方的“表态”。若然如此,也就没什么可拘束的。耸耸肩膀,略微活动一下筋骨,准备要放手开打了。这次的形势其实非常被动,蒙击刚才为了保护DHC-4运输机,抛撒了全部的红外干扰弹;现在又把尾部的锥形危险区这一重大破绽故意暴露给对方,纯粹就是自己将自己陷入绝境。这个尾后区域,对于飞行来说叫危险锥或死亡锥,对于导弹来说叫做不可逃逸区,也就是导弹一旦进入这个锥形范围,必中无疑。
对付这种旧式红外制导导弹,最直接的办法削弱自己的红外特征。
现在到了蒙击的表演时间。他手脚协调,通过木头人系统一连作了好几个规避准备动作,脑子也如此思考了一番,这枚导弹终于到了近前。
在这个最需要速度进行躲避的时候,他一反常态,将发动机收回到最小推力状态,然后启动了反推。这种安装在发动机后面的反向推力系统就是三瓣式扇形耐热折流板,平时收在喷管内壁,完全不干扰尾喷流;反推启动后,三块扇形折流板向内关闭,在喷流后形成了一个完整闭合的斗笠状装置。发动机的喷流被反推挡住,折向前方。
瞬间,三块挡板挡住了发动机、也挡住了热喷流,一下子就减少了大部分的红外特征。
但是这仍然骗不过导弹的红外导引头。蒙击的飞机发动机对尾部的加热、甚至空气在机身摩擦时造成的气动加热,足以为导引头提供足够的红外特征信号。在夜空中,虽然肉眼根本无法发觉SK-37雷式战斗机在哪里,但导弹看得清清楚楚。
面对这种穷追不舍的强敌,有人曾说过:不必比敌人跑得快,只需比同伴跑得快。
在早期的旧式红外导弹面前也一样,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找一个比自己更热、更亮的东西。削弱自身的热度、找到更热的热源,此消彼长之间,自然就能骗过红外导弹。
白天,直接朝太阳飞,然后突然闪开就足够了;晚上的话则可以依靠红外诱饵弹。
但是这两者都缺乏的时候,靠的是脑子。蒙击现在处于最小推力反推状态,随着速度骤然降低,飞机同时也在快速下沉。就在来袭导弹准备修正轨迹的时候,他熟练地断开前后座联动保险,启动紧急弹射程序,让后座弹射座椅助推火箭完成准备。这架SK-37是用作单人翼装飞行的大型载机,今天的后座没有人,空有一个弹射座椅;而木头人操纵机则坐在前驾驶舱内。
随着他手指扳动,连续拨断一系列跳开关,启动紧急弹射。天空中传来噗的一声闷响,后座无人的座舱盖飞了出来,里面的弹射座椅启动了,在火箭助推器的推动下沿着导轨划出,冒着熊熊火光,在夜空中仿佛升起了一枚耀眼的照明弹。
火箭弹射座椅为了尽快脱离机身、保护驾驶员生命,底部安装有多组助推火箭,同时工作起来十分壮观,就像一枚新星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