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认怂的乌桓(1 / 2)

之前也说过,草原这种地方,你不去占领不在那里生活,久而久之,自然会有另外的胡人填补进去。

鲜卑跑了,有一部分跑到了乌桓那边,说不定和乌桓人合流。两年过去,眼看大汉一直没有大规模移民草原,大概是觉得和以前一样,只是把他们打跑了就好。

这不,壮起胆子又开始回来活动,毕竟那么大的草场,为什么要放弃?就算是乌桓本身,他们的草场,也是很不够用的。

“我记得这两年,草原不是移民了大概一万百姓过去?”刘韬回忆了一下。

陆陆续续,从两年前把鲜卑赶跑开始,就沿着河流,布置了十几个居民点,然后把渴望耕地,或者说渴望更多耕地的百姓,送过去。

朝廷提供几个牲畜,还有养殖技术。当然要耕地也可以,附赠渔网一张。不过这种鬼地方,土质也就适合种植草高粱和牧草。

“扣除少许实在不适应那边的生活回来的,基本都已经在当地安顿下来。”户部尚书荀彧出列,“只是在这偌大的草原上,一万人显得非常的稀少。”

主要还是沿河才能设置居民点,不过草原上更多是纯粹的草原。从后世的卫星照片来看,内蒙以北,偌大的蒙古草原,几乎就是一片荒漠一样的黄色……直至乌兰巴托那片区域,才能看得到绿色,也不奇怪别人的首都在那里。

对于华夏人来说,在草原生活,也没办法真的和胡人一样玩游牧,时间短还行,时间长了,也开始胡化了。

河流就那么几条? 中间差距几百里上千里都有。有河流的可以作为定居点? 没河流的地方就是妥妥的无人区了。

针对草原那边的铁路,经过商量? 也是沿着河流走向修造? 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路过各个居民点。否则中间中转的站点,在那里驻守的人要怎么生活?

占领草原是一回事? 征服这里又是另外一回事。华夏内部都还没有建设好,根本不可能花费很大的心思去建设草原这片地盘。免得到时候建设起来? 结果反而便宜了别人。

这时? 贾诩也补充道:“草原上,我们的士卒只有一千人,分散在各地,与其说是镇守? 还不如说是以预警作为主要目的。乌桓那边? 控弦之士就有数万,估计是试探几次,发现草原防御空虚,才开始逐渐壮起胆子来。”

“他们当镇北将军部,是不存在的吗?”刘韬戏谑的说道。

这些乌桓人还真是可爱? 自己不去打他们,就该感恩戴德。没想到自己送上门来? 也不知道是谁那么想不开的。

“正是南下不行,而且我们也不和他们边贸。”荀彧汇报? “乌桓的人口每年都在增加,需要的粮食也在增加。”

草场已经没办法继续满足人口的增加? 与其大家紧巴巴的过日子? 还不如搏一搏。

对于草原民族来说? 草场就是他们的生命线!

就如同刘韬曾经戏说的那样,草原民族已经被草原和牲畜控制,他们只是草原和牲畜的奴隶而已。遇到干旱或者风雪,草原大面积枯萎,牲畜大量冻死,他们也面临大幅度减员的危险。

横竖都是死,南下劫掠是唯一的出路,他们只能劫掠。成功就大家一起活,不成功至少自己死,家人活。面对一群不怕死,或者本来求死的存在,守军一旦怂了,就很容易被别人突破。

更别说,和平时期那些军官又作夭,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操练一次。平时一天一顿,胡人南下才一天两顿,这衰弱下来的身体,难道能立刻变成精兵强将?

还有那些吃空饷的,一百人实际只有二十人,还都这种存在,怎么挡?

“记得前两年,不是派人过去和他们商量,让他们投降大汉的么?”刘韬随口一说。

“陛下,当时的确派人过去说了。也许诺投降之后,可以实行一国两制。有大汉做他们的靠山,日子肯定比以前好许多。”礼部尚书荀悦出列,“不过在对方看来,我们的招降,就如同是挑衅一般。”

不不,正常来说,还没有让对方知道大汉的厉害前,估计也会存在迷之自信。

就算是一国两制,政治结构肯定还是需要变化的。原本当首领当王的,一下子只是高官,或者市长什么的,当然不愿意。

“陛下,说起来,如今乌桓的首领塌顿,便是昔日丘力居的侄儿。当初去向不明的张举,很大概率在他麾下。”贾诩回道,虽然不甘愿,但作为锦衣卫顾问,他总能知道各种各样的情报。

当初张纯反汉,推张举为天子,引乌桓南下,当时的乌桓首领便是丘力居。丘力居死后,他的儿子楼班年纪还小,由丘力居的侄儿塌顿成为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