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早就想到魏延会用此法来逼迫自己,见魏延真的如此,马岱幽怨的看着魏延。</p>
“唉!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末将领命……”</p>
魏延见马岱领命,安慰道:</p>
“陛下对于西凉马家麾下铁骑十分倚重,如今又明令以两千西凉骑兵为主,执行此次任务。</p>
老夫虽说名义上为武将之首,但若论起指挥西凉骑兵,还是马将军更为合适。</p>
此番出征,几乎无甚难度,马将军正应趁此机会为陛下分忧,日后好令西凉马家在朝中地位更上一层楼。</p>
老夫快要入土之人,又无甚需要提拔的族人,就不和马将军争了。”</p>
马岱无奈,笑着向魏延一拱手。</p>
“多谢魏将军提点,此事末将就应下了。”</p>
“嗯,事不宜迟,马将军这就遣人去武都召集本部西凉骑兵。</p>
吾当按陛下信中指示,挑选五千老弱屯田兵,先一步交到胡济将军手上。”</p>
“要说陛下这安排也是奇怪,汉中守军何止两三万人。</p>
不说那部分丞相编练的精锐,单说屯田世兵就有近两万。</p>
多的是年轻力壮之兵,为何陛下偏要吾等挑些‘老弱病残’?”</p>
魏延展开陛下书信,将后边调配士兵的那段话反复阅读、揣摩。</p>
良久,魏延似乎看出了什么门道。</p>
扶须看着马岱,意味深长道:</p>
“吾等追随先帝遗志、完成北伐夙愿之日,怕是不远了。</p>
看来陛下已经基本将朝内外反对势力降服。</p>
下一步恐怕要对兵制下手了……”</p>
经魏延这么一提醒,马岱似乎也想通了一些问题。</p>
“仔细想来,陛下年初所言‘计划’怕是已经顺利完成了。</p>
倘若如此,吾此番接应胡济等人之时,是不是尽量不参与为妙?”</p>
“只要不是生死攸关,马将军确实不需出面。</p>
陛下已然在信中暗示吾等,其意在于‘检验旧制之兵’而非‘佯攻诈败’。</p>
到时马将军只管保证大军不受额外损失即可,其余当临机应变。”</p>
二人商量已定,马岱派心腹前往武都调取西凉骑兵,自己则是率领魏延挑选的五千“老弱”之兵一路向东南而行。</p>
与此同时,陈到也收到陛下书信。</p>
信中关于调兵之事,与魏延看到的差不多。</p>
陈到见陛下大有对兵卒“更新换代”之意,想到此役过后,陛下怕是又要有大动作。</p>
捋清陛下心意之后,陈到也如魏延那般,在去年分配给自己的北伐世兵中挑选三千“老弱”,由心腹率领北上鱼复,交与胡济。</p>
三郡郡守只收到了陛下调兵之令,并未规定派出何等士兵。</p>
但郡兵大部分为募兵、世袭兵或是士族提供的私兵,平常基本不参与战事,训练水平根据郡县守将能力不同也参差不齐。</p>
即便郡守有意挑选优质士兵,为自己长脸,但碍于兵源基础太差,效果比魏延、陈到挑选“老弱”也好不到哪去。</p>
此番朝廷共聚集一万九千大军,除了五千禁军还算说得过去,其余兵马皆战力堪忧。</p>
八月初,马岱与追赶而来的西凉骑兵会师,一路将五千屯田兵送至鱼复县胡济临时驻地。</p>
交接兵马之后,马岱北上汉丰,在那等候正在赶来的马承、刘林,顺便作为接应部队,留守汉丰。</p>
胡济等人集结鱼复之后,看着麾下近两万大军不由皱起了眉头。</p>
王离身为参军,见众人愁眉不展,心思一动,献策道:</p>
“众位,吾等奉命佯攻东三郡,按陛下意思,当三路并进,同时出现在新城、上庸、西城三地。</p>
如今兵马船只具已齐备,当立即分兵北上。</p>
见众位愁眉不展,是为北边山路难行,还是为麾下兵卒军容不整?”</p>
胡济向北眺望片刻,又展开陛下临行时交给的书信看了看。</p>
“唉!接旨之时只为逞一时之快,却是将行军路线这一条忘诸脑后。</p>
陛下书信之中虽已言明汉丰、鱼复、秭归向北均有少为人知的河道接连汉水。</p>
但吾等对此处地势知之甚少,却又如何确定陛下所指路线?”</p>
回头看了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军,胡济又是一阵为难。</p>
“虽说是佯攻,但此番近两万大军,却只有五千禁军算得上可用之兵。</p>
其余郡县之兵疏于训练,看似毫无战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