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资源不足养出来的细致,跟这边的人均差不多,都是相对有缺憾的,只能细致一点了,如果抄上了、还抄对了,这路就能少走二三十年的长度。
现阶段抄上之后就是对比字迹的阶段,功底有了、经验足了,反超未必不成,持平也是很好的,稍弱也足够用了,就是抄个七零八落,也未必不成的。
这些李胜利就没必要现在跟冯茜说了,如今弄车,港城也算是唯一的门户,在港城弄个车不难,但弄进来可就难了。
不说车的价钱,名目就是个让人头疼的差事,现在这时候要进口几辆车,也是真正的没事找事。
或许等南下的董师那边出了成果之后,真正用上的时候,车连着技术都会有人拱手送来的。
至于后续的精工跟标准,还是那话,满足实用一点问题都没有,跟效率产量有了冲突,再好的精工标准也是不实用的。
“姐夫,我认为木质车身会降低车身的安全性,是否还是用这种铆接的车身?”
这也是冯茜在技术上跟李胜利的设计有冲突的地方,木质车厢虽说是潮流,但各项指标综合之后,木质车身,在安全性上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你能保证钢材的供应吗?”
冯茜的不契合,李胜利一句话就顶了回去,让他来说不仅木质的车身不好,195柴油机上中巴车还不好呢。
有那条件,这车需要改善的地方太多了,但因陋就简才是李胜利的路子。
跟面前这辆装了212发动机的车一样,不惜工本打造一辆样车,再好又能怎么样呢?
一年产个百八十台,连四九城的需求都满足不了,也就跟李胜利设计的路子相悖而行了。
说句不怎么负责任的话,轧钢厂直接用前一辆样车为蓝本投产,仅是一个机修组,一个月也不止攒几十辆车的。
这样做虽说有些冒进,虽说会出现很多的质量问题,但产量在哪都是说的过去的,也是目前所需要的。
李胜利不断让杜鹏,或是轧钢厂改进这辆工业垃圾,可不全是为了质量,而是从外观上提高门槛,防止别家跟风。
这玩意儿,说白了,轧钢厂是不适合生产的,拖拉机厂才更合适。
外观高大上了,许多人就会望而生畏,这辆马上要投产的工业垃圾,究其根本,其实还是李胜利跟杜鹏之前说的那话,拖拉机上装车壳而已。
技术虽说有点,但含量也着实不高,外观不弄透彻了,真的很容易被人抄作业。
“冯茜,这辆车,技术不是主旨。
工人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的技术改进;相比于尼莎501较少的钢材用量、油耗;以及对公交出行现况的改善,才是这辆车的真正买点。
这辆车,也只有在短时间之内大规模的量产,才能满足我们一家人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