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1章 造反是不可能的,变水灾为水利(1 / 2)

以为如何?</p>

皇帝的分析之后的问话让皇极殿内的群臣久久不能平静。</p>

他们之所以想劝谏皇帝不要操之过急,就是怕皇帝大好喜功,重走隋炀帝的老路。</p>

可皇帝给出的六条分析,无论是哪一条都能够让这个疯狂的计划都要提升数成成功的几率。</p>

隋炀帝修完运河后为什么会各地起义,兵败被杀、隋朝灭亡的下场?</p>

这里面除了世家谋划和权利的争夺外,更多的是过度压迫底层百姓,这条利国利民的大运河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是一场灾难。</p>

一是强制天下十五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三百六十万人。</p>

二是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p>

三是严刑酷法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太过暴力,一年内因劳累过度和疾病而死亡两百五十万人。</p>

四是破坏了生产,正常的春耕、夏耘、秋获、冬藏都做不到,男子修河死了,家里无法耕种又饿死不少。</p>

在这整个过程,别说给工钱了,吃不饱穿不暖,饿死、冻死、病死、累死……</p>

最终在世家的推动下,大起义出现,颠覆了隋朝。</p>

但皇帝刚刚的分析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第三条给工钱和管饭,单凭这一条,就会让无数百姓们疯狂参与。</p>

如果能避开春耕和秋收这两个时期,那百姓们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p>

再搞点奖励措施,诸如超额完成任务奖励、入学名额、各大研究院名额、胥吏名额等等,那百姓会疯狂起来。</p>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再苦、再累能比没银子还难过?</p>

百姓最不缺的就是力气。</p>

“陛下圣明,臣赞同!”</p>

“陛下大才,臣赞同!”</p>

“臣附议!”</p>

“臣附议!”</p>

……</p>

有了袁可立的带头,群臣纷纷表态。</p>

地利、人和已经全部占据了,至于天时,不重要,一年中总有合适的时候。</p>

三者全占了,焉有不成功之理?</p>

这种会被史书大写特写、造福万千子孙后代的大工程,再反对下去,搞不好就会被百姓们挖了他们十八代的祖坟。</p>

挖运河这事儿是崇祯深思熟虑的结果。</p>

以大明如今的技术的研究,火车什么时候能搞出来,很难说,但至少三十年内是不可能商用的。</p>

其一是铁轨,铁轨用的是高锰钢,这在后世也都是很难的,没有合格的高锰钢,普通铁制的钢轨用不了几次就得换。</p>

其次则是轨道的铺设需要极高的技术,首先是基础的处理,这玩意勘测,以现在的技术实在够呛。</p>

还有所需的水泥,水泥的原材料倒是能找到,烧制环境也能达到。</p>

但问题是最关键的研磨粉末技术,熟料、辅料矿渣、生石膏的粉末都要达到微米级,这玩意他是真的一窍不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