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竭力保护,最后一头北白犀的故事(2 / 2)

“荷枪实弹的保护,只是为了避免偷猎者野心勃勃的觊觎吗?”

“为啥人类总要等到已经濒危到无法挽回的时候,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虽然听上去这些保护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工作人员很多,但最后还不是没有卵用。”

“话说主播啥时候返回金湾港,我有点想念游艇了。”

林扬的这一番话,让悦儿难得和水友们的想法不太一样。

她若有所思的摇了摇头,随后说道:“至少通过北白犀的灭绝,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姑娘话音刚落,林扬饶有兴致访问道:“这怎么还悟出道理来了?到底啥道理?说出来给大家伙听听。”

悦儿相对平日大大咧咧的状态,当下还是比较严肃的,她回头看了一眼后方在力所能及的视野之中。

此前出镜的大白犀,以及他的宝宝,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

悦儿直截了当的说道:“人类通过行动证明,如果人们想要灭绝一种物种,兴趣只需要数百年的时间,但是如果想要让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开枝散叶,看起来要困难得多。”

她的话音刚落,林扬也非常认同地点了点头。

正如她所说的那般,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人为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压迫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在利益和虚荣的驱使之下,许多物种在地球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永远消失。

然而诸如北白犀这种生物,在群族数量已经屈指可数的情况下,人类想要干预保护,其实早已经无力回天。

实际上,在上世纪的60年代,非洲北部的部分地区还分布着近2000只北白犀,结果却因为内部战争的缘故,让人们根本无暇顾及犀牛。

毕竟人都这么快活不成了,谁还会在意野生动物的死活呢。

更加糟糕的是,当战火越燃越烈,猎杀北白犀,获取高昂回报,换取军火物资,简直让北白一的生态遭受到当头一棒。

按理来说,接近2000只的群落分布,哪怕作为陆生哺乳动物的白犀生育能力相对不高,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之内灭亡。

故而这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非洲的‘加兰巴河国家公园’,便只有15头北白犀了。

10年的抢救性恢复下,好不容易有了31只,结果又不幸被人为偷盗,北白犀宣告野外灭绝。

毫无疑问,林扬的这番话直接把悦儿给听傻了。

“啥?猎杀犀牛角谋取军费?这波操作我服气了。”

不光是悦儿,就连直播间的千万水友观点几乎相同。

人们原来以为,战争的原因让人类忽略了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结果好家伙,直接就加入盗猎者,用野生动物换子弹了。

“这波操作我是没有想到的……”

“好尼玛秀啊,秀的我头皮发麻,话说北白犀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相比之下,南白犀的处境就好很多了,所以说投胎是门技术活。”

“也就是说,从那之后野外就再也没有北白犀的身影了吗?好可惜啊!”

林扬接着说道:“虽然北白溪在他们的家乡没有受到保护,甚至还被过度猎杀,不过一个远在中欧的小国家,却为北白犀的生存做了最后的努力。”

实际上。

远在中欧的布拉格王宫镇动物园,曾在1974年前后从非洲带走了6头北白犀,随后又从英格兰引进了一头,并用这7头北白犀,生育了3头小北白犀。

……

虽说林扬的讲述还没有结束,悦儿可以预料到的是,林扬接下来一定要说但是了!

果不其然,林扬接着娓娓道来。

“但遗憾的是,在先后繁育出4头白犀宝宝之后,这些北白犀们就怎么都不生了。”

从悦儿的表情中不难看出,即便早已经知道结果,但对于如此急转直下的剧情发展,她和直播间大多数观众都觉得有点伤感。

兴许在北白犀野外灭绝之后,那些被保护在动物园中的白犀,恍若也在逐渐失去发育能力,这一切似乎都在为北白犀的彻底灭绝埋下伏笔。

当关于北白犀往事的时间线,来到2009年,幸存在中欧动物园的4头北白犀,被送往非洲的奥尔特亚塔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原因很简单,奥尔佩亚塔是这些北白犀的故乡,被圈养保护起来的白犀和野外生存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也许在那个时候,动物学家们也会天真的以为将它们放逐野外,也许就能继续繁衍后代了。

林扬接着说道:“被从中欧送回北非的4头北白犀,赶巧了刚好可以配两对。”

悦儿似乎也能够理解,当初动物保护者的最初想法。

她说道:“也许在人们的理想计划中,这4头北白犀可以凑成两对夫妻,还不算比较特殊的情况。”

事实也的确如此,北白犀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近亲关系,如果可能,它们每4~5年后就能生下一只小北白犀,子子孙孙也许可以在保护下重新开枝散叶。

只不过,这由世界野生动物救援协会牵头,在2009年建立的计划,最终在2014年,因为最后一头雄性白犀牛的去世,而彻底画上了句号。

最后一头雄性白犀被取名为苏丹,在它存活的同时,实际上仍旧有两头雌性的白犀存活,为了能够确保这白犀的最后一个延续物种的火种。

世界野生动物救援协会,联合当地的军方以及相关部门,对最后一头雄白犀苏丹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

(本章完)

/131/131657/31892491h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