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耙耙柑的人,在过年前,靠着耙耙柑卖了一大笔钱,置办了不少的年货物资,终于可以过上一个富裕年了。
没有种耙耙柑的人,虽然对同村的人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但同时也很高兴。
因为耙耙柑确实卖得好,他们以后改种耙耙柑,就不必担心卖不到钱了。
高兴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他们上了电视。
因为不知道县台会在什么时候播放新闻,从孙怡走了后,全村的人,一到县台新闻的播放时间,就会齐齐守在电视机前。
这年头,电视机虽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是在牛村这个并不富裕的地方,有着电视机的人家还是不多。
为了能够收看到这段新闻,许多没有电视机的村民,还特地跑到邻居家里面去蹭电视,又或者是跑到幺店子,一群人守着店里的小电视机。
就是为了看看电视里面的牛村是个什么样子,同样也是想要看看自己有没有上电视。
于是乎在第二天,县台新闻里面出现了关于杨欣的采访时,整个牛村都轰动了。
看到杨欣在水果市场里面推销的画面,不少去过水果市场的人,都在向家人、邻居说‘对对,这里就是县城的水果市场’,‘这个水果市场我去过,里面很大,水果多得很’。
那口气那腔调,仿佛他们不是去过水果市场,而是这个水果市场的老板一样。
和旁人不同,许先国和春晓等村上的干部,看到的却是杨欣为了推销耙耙柑,做出的各种尝试与努力。
这让他们很是感慨。
一个大学生,甘愿放弃城市里面的优渥生活与远大前景,回到条件落后的山村来带动乡亲们一同致富。
杨欣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把这个事情当成噱头,而是真真正正,在为了这个目标奋斗。
“我们不能让杨欣付出了心血和代价,到头来却没有个好结果……”
许先国坐在自家堂屋里,看着电视里面的新闻,拿起旱烟想要抽一口,又想到春晓在这里,便放了下去,转而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村委会的房子里面没有电视机,春晓是在许先国的家中蹭的电视看,听到了许先国的话后,她用力的点了点头“等到分红完了,得重新做一个合作的方案。”
很显然,村民之中,有人动了别样心思的事情,他们是有所察觉的。
大部分的村民,并没有从采访中看出杨欣的不容易,只是觉得他上了电视非常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