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高,太高了。(2 / 2)

虽然百官依然会反对,但以陈景恪在大明朝廷的地位,是必然能通过的。</p>

外界吃瓜群众只觉得那严肃文学作者无理取闹,但在圈内确实如此。</p>

“就算是通过驿站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p>

谁不满敢吭一声试试,都不用陈景恪出手,周围人就能用唾沫把他淹死。</p>

所以,他们不需要太考虑时效性。</p>

‘恰到好处’,难就难在这里了。</p>

可两则结合,为了运输报纸组建运输体系,给百姓送信解决成本问题。</p>

“对于百姓来说,有了一个稳定的送信渠道,对于我们来说分摊了成本。”</p>

两人只是没有想到,陈景恪自己作为小说家,竟然如此的不给自己面子。</p>

陈景恪笑道:“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我认为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p>

“单独组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运输线路,是最好的办法。”</p>

现在,这个‘时’能保持在一个月内,那都是合格的。</p>

但穿越之后,自己也开始搞学术研究才知道,两者真的不一样。</p>

“学术文章是大道,然偏于枯燥,只有少数人才有兴趣看,可以称之为严肃文学。”</p>

听听这话,充满了憋屈不服气,可也不敢否认扬雄的话。</p>

上辈子,陈景恪也属于吃瓜群众。</p>

“民间书信传递的频率越来越高,却都苦于没有可靠的送信渠道。”</p>

自古以来统治者一直都在使用这种方式。</p>

能与如此大才同处一个时代,实在是一件幸事。</p>

“还可以顺便介绍一下当地的特产,如果能因此增加特产的销量,也算是造福于民了。”</p>

可别人也在成长,几十年后陈景恪又会变成什么样子?</p>

所以,实在没什么可比的。</p>

如果专门组建一条运输体系,帮百姓解决这个需求,肯定会遭到百官反对。</p>

“通过报刊,可以让大家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增加国家认同感。”</p>

想让天才低头,对另一个人心服口服的自认不如,更是难上加难。</p>

对他们来说,百姓能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想寄信就找人捎带呗。</p>

为了运送报纸,又搞起了一条全新的,遍布全国的运输体系。</p>

“顺便还能将一些法条变动刊登在上面,让世人懂法。”</p>

两人越听眼睛就越亮,方孝孺最先忍不住拍案叫好:</p>

并‘恰到好处’的提出解决办法。</p>

所以,自幼他就没有多少朋友。</p>

“景恪的这个想法实在太妙了,我在朝鲜王国待过很长时间,对这一点体会更深。”</p>

信息时代,这个‘时’是及时,是当天。</p>

“我们的报纸别管时效性如何,至少要送到全国每一个县的。”</p>

关键是,这条运输体系,恰到好处的解决了民间迫切需求。</p>

原因很简单,和通俗文学一起领奖,拉低了档次。</p>

“我们主动承揽这个任务,不但能帮百姓解决燃眉之急,还能赚取不菲的报酬。”</p>

但现在这个时代,时效性的这个“时”被延长了。</p>

“诗词歌赋、小说、书画是小道,阅读性和传播性更强,可以称之为通俗文学。”</p>

“大明太大了,一个人想要跑一遍,一刻不停的走也要十几二十年。”</p>

“很多珍迹孤本,到时候也会有几十上百本印刷本,不用担心失传的问题。”</p>

“海外除了淡马锡,别的地方只能随缘了。”</p>

他很清楚,就报纸、运输体系、铜活字这一套组合拳,就足够他学一辈子的了。</p>

但现在,解缙是真的服了。</p>

看到那个新闻,他觉得那严肃文学作者太过分了。</p>

解缙迟疑了一下,说道:“陈伴读,小说、诗词歌赋、书法,皆为文人作品,与学术分开恐引起争议啊。”</p>

“比如轴承,出现许多年了,还依然有很多地方在使用老式车轴。”</p>

想通了这一切,解缙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充满了敬佩和高山仰止。</p>

如果是以前,解缙肯定会怀疑,但现在他只有敬佩。</p>

“景恪做事向来谋而后动,一环扣一环。”</p>

“家书抵万金,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固定可靠的送信渠道。”</p>

“地方特色模块,介绍大明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特产。”</p>

今天终于亲自感受到了。</p>

这一点,就连最著名的诗人也都承认。</p>

“百工模块,宣传一些新的技术变革。”</p>

难怪小小年纪,就能获得太上皇和皇上的信任,就能一手左右天下走向。</p>

小说写的再好,也永远无法达到学术研究的高度。</p>

陈景恪说道:“公家没有,私人可以啊。”</p>

“但时效性太差也不行,毕竟我们是一份周刊,是朝廷主办的周刊,不能做的太差。”</p>

你一个臭写小说的,也配和写学术文章的相提并论?</p>

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p>

把那个通俗文学作者委屈的,都差点落泪。</p>

“比如信件,现在官吏传递信件可以委托驿站捎带,普通人只能靠商人或者乡邻传递。”</p>

“第六大模块为文艺模块,刊登一些小说、诗词歌赋、书法作品等等。”</p>

至于找谁来运输,解缙和方孝孺觉得利用漕运和驿站体系就不错。</p>

“很多亲人远隔山海,只能靠书信传递消息。”</p>

不如就是不如。</p>

陈伴读果然不愧是陈伴读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太周全了。</p>

更何况,大明周报是独一份的,没有人任何竞争对手。</p>

朝廷不可能放任私人办报,也不可能办好几份报纸,让它们相互竞争。</p>

或许会有人不满,但无所谓了。</p>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其中一两环罢了。”</p>

“普通人的信件,一两年能送到都算不错了。”</p>

陈景恪身在中枢,还要研究学问,却依然能及时了解天下的变化。</p>

就算有人意识到了,也不会放在心上。</p>

“到时候再加上报纸的利润,足够我们维持一条运输渠道了。”</p>

有些比较极端的严肃文学作者,公开表达对通俗文学的轻视。</p>

能和大才一起共事,更是幸事中的幸事。</p>

这一刻,他心中充满了斗志。</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