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去了几千年,虽然各种农业机械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但是牛耕田犁地的传统也仍然未能消失。在中国的农村,仍旧有大量的村民饲养牲畜,训练成为自己有力的帮手。
但是,如何训练牛儿,让它们可以在人们的指挥下,听话地从事各项艰辛的劳动,这可是一项颇为复杂的课题?
当牛儿长到一岁半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给牛儿进行相应的训练了。这个时间要选得恰到好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太小的牛犊气力不够,训练容易导致它们太过劳累,影响发育。
半大的牛犊最适合,这个时候牛犊们的性格还没有定型,有着相当的可塑性。若是再大一点,牛犊们自然形成了自己的脾性,要想改过来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牛犊适合训练是因为它们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套上轭木之后就可以拉着身后的原木满地转悠,学习拉犁的感觉。在农村,三不五时就能看见村民们赶着半大的牛犊,身后拉着一截原木,做着训练。村民手持鞭子,嘴里一直在喊着一些简单的词句,提醒牛犊向左向右,前进还是停止。
在调教牲畜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约定俗称的短语来规定牛犊的行动,这样的话可以让牛犊慢慢地形成条件反射。
大概经过半个月的训练,原本因为进入发育期而变得有点躁动不安的牛犊就开始变得安静起来了。每天拉着沉重的原木在路上走着,它们的体力和精力都被压榨了出来,根本就再没有调皮的余地。另外,在鞭子的指挥下,它们牢牢地记住了主人口中的一些短语,动作也是逐渐规范了起来。
正所谓无规则不立,这个道理对人还是对动物都是适用的。
经过可以用严苛来形容的训练之后,牛犊开始从什么都不懂慢慢成长,开始适应了拉重物的感觉,为将来犁地耕田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了,在路上拉着原木还并不能算是训练合格,还得经过多次的试验之后才能检验出训练的成果。在农村,有些村民很擅长调教、训练牛犊,常常会有亲朋好友把自家半大的牛犊交到他们的手上,利用他们的经验,训练出可以胜任各种复杂任务的好帮手。
在清晨的薄雾中,农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偶尔还间杂着耕牛的哞叫声,倒是让原本寂静的原野变得充满了生机。
随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边的群山中慢慢升起,缭绕在旷野中不愿意散去的雾气很快就消散了。原本如同蒙着一层薄纱的景物变得清晰了许多,红色的阳光照上去,给大地万物平添了一种温暖的色调,让有点萧瑟的初冬清晨不再那么冷清。
收割之后的稻田,除了一些东倒西歪的稻茬,只有一些丛生的杂草,看上去确实是有点破败。但是,随着村民们开始犁地,一种叫做希望的情绪开始在北风萧瑟的旷野上弥漫开来。(。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